
[fear] 害怕;恐懼
不病則不畏懼。——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畏懼鬼至。
畏懼則存想。
若有所畏懼。
畏懼心理
無所畏懼
害怕。《戰國策·秦策一》:“朞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新唐書·魏元忠傳》:“君側之人,衆所畏懼,所謂鷹頭之蠅、廟垣之鼠者也。”《三國演義》第五三回:“ 旋 ( 金旋 )問部将:‘誰敢出戰?’衆皆畏懼,莫敢向前。”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九章:“山上修築工事的敵人,由于畏懼我軍的冷炮,大部分鑽進了地堡。”
“畏懼”是由“畏”和“懼”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的合成詞,表示因危險、困難或壓力而産生的強烈不安情緒。其核心含義為:
本質特征
指面對威脅性事物時産生的心理恐慌,常伴隨退縮傾向,如《史記》中“士卒畏懼”描述軍心動搖。相較于“害怕”,其語義更重,多用于書面語境,如“畏懼強權”“不畏艱險”。
程度辨析
在恐懼強度序列中,介于“懼怕”(含持續隱憂)與“恐懼”(極端生理反應)之間,例如“學生對考試有畏懼心理”強于普通緊張,但未達到驚恐程度。
語用差異
與近義詞“忌憚”相比,“畏懼”側重情感反應本身,而“忌憚”隱含對後果的顧慮,如“畏懼黑暗”是直接恐懼,“忌憚輿論”含利益考量。
褒貶轉化
在否定結構中可表褒義,如成語“無所畏懼”贊揚勇敢品格;但單獨使用時多帶消極色彩,如“畏懼改革”暗示保守心态。
該詞常見于政論、文學領域,日常對話中更傾向使用“害怕”等口語化表達。其雙字疊加強化結構使語義濃度高于單字詞。
《畏懼》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害怕、害慮、擔心。畏指的是對事物的敬畏或懼怕,懼則表示擔心或害怕。它是描述一種對某種事物的心理狀态或情緒反應。
《畏懼》的部首是田,共有18個筆畫。
《畏懼》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從構字學的角度來看,它是由舊時“罒”和“巠”兩個字組合而成。而這兩個字古時候的意思分别代表着慎罰和惡心,合在一起便構成了表達對事物害怕或害慮的詞語。
《畏懼》在繁體中使用「畏懼」來表示。
古代漢字中,《畏懼》的寫法存在變異。例如,晉代的古文中将“田”換成了“曰”,草書手寫時會加入一些變體,因此在古代書法作品中可能出現不同的寫法。
1. 他對蛇産生了巨大的畏懼,即使是看到它的照片也會感到恐懼。
2. 孩子對黑暗感到畏懼,晚上總是要開着燈才敢入睡。
畏縮、畏首畏尾、懼怕、害怕、憂慮
近義詞:害怕、恐懼、擔心
反義詞:勇敢、膽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