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墳,無人祭掃的墳墓。 唐 黃滔 《經安州感故鄭郎中》詩之一:“嶽客出來尋古劍,野猿相聚叫孤塋。”
“孤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孤茔”指孤墳,即無人祭掃或長期荒廢的墳墓。該詞通過“孤”(孤單)與“茔”(墳墓)的組合,強調墳墓的冷清與無人問津的狀态。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黃滔在《經安州感故鄭郎中》中寫道:“嶽客出來尋古劍,野猿相聚叫孤塋。”此句以“孤茔”與“野猿”呼應,烘托出荒涼蕭瑟的意境,暗示墓地長久無人照料,甚至成為野生動物的栖息地。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或曆史語境中,描述被遺忘的墳墓或表達對逝者的哀悼,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
孤茔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孤寂、孤獨的意思,通常指人獨自生活或處于孤立的境地。
孤茔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總共有12個筆畫。
孤茔來源于《詩經·邶風·七月》:“素絲纖纖,竹籬茆茨;怨女不平,言是悲哉!”其中,“茆茨”就是指簡易而孤獨的茅草房。後來,孤茔逐漸被引申為孤獨、凄涼的象征。
繁體字為孤輕。
古代的孤茔寫作“孤輕”,其中的“茔”字由“甲”和“艸”組成,表示孤獨的人在陽光下的草地上。
他在那個孤茔的小山村裡獨自生活了許多年。
孤單、茔地、孤苦、孤獨
孤獨、孤寂、孤立
熱鬧、繁華、親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