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路的意思、荜路的詳細解釋
荜路的解釋
用荊竹編的車;柴車。 唐 元稹 《遣春》詩之八:“後嗣熾陽臺,前賢甘蓽路。”
詞語分解
- 荜的解釋 荜 (蓽) ì 同“筚”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路的解釋 路 ù 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幹的人)。狹路相逢。 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 方面,地區:外路貨。各路人馬。
網絡擴展解釋
“荜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解釋:
-
基本含義
“荜路”指用荊竹、樹枝等編成的簡陋車輛,即“柴車”。其中“荜”本義為荊條、竹木等編織物,“路”通“辂”(古代車名),合稱形容粗劣的交通工具。
-
出處與用法
唐代詩人元稹在《遣春》中寫道:“後嗣熾陽臺,前賢甘蓽路”,以“蓽路”與前文“陽臺”(華美樓台)對比,凸顯前賢甘願艱苦創業的精神。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強調樸素或艱辛的狀态。
-
相關成語
“荜路”常與“藍縷”(破衣)連用為成語“荜路藍縷”(或“筚路藍縷”),形容駕柴車、穿破衣開辟山林,比喻創業艱難。例如《左傳》中“筚路藍縷,以啟山林”即此意。需注意“荜”與“筚”為通假字,現代多用“筚”字寫法。
“荜路”本指簡陋的柴車,後延伸為艱苦創業的象征,常與“藍縷”連用構成成語,是中文裡描述開拓艱辛的經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荜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第一個字是“荜”,意思是指一種蔓生的植物,既可以用來指代葛藤類植物,也可以用來指代藤本植物。第二個字是“路”,意思是指路途、道路。
荜字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和次梢,它的筆畫數是14畫。 路字的拆分部首是足字旁和各梢,它的筆畫數是13畫。
荜路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晦澀,文獻中并沒有直接解釋其來源。但我們可以從字面上理解,荜路可能是指一條由荜藤生長形成的小道或小路,也可以引申為比喻人生道路的起伏或曲折。
在繁體字中,荜字和路字的形狀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一些筆畫略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荜字和路字的形狀可能有所變化。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字形和字體,但總體來說,它們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字體相近。
以下是一些關于荜路的例句:
1. 他生活在偏遠的山區,隻能依靠荜路穿行于叢林之間。
2. 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他經曆了許多艱險的荜路。
與荜路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荜藤:生長在山區的一種蔓生植物。
2. 路途:行進的道路或旅程。
3. 曲折:彎曲或變化多端。
4. 起伏:起起伏伏,波動不定。
荜路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小路、小道、山徑。
荜路的反義詞可能包括:大道、大路、康莊大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