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前面的項目、條款。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今來前項人戶,從初經於市易差出句當人等頭下賒欠,本司疑慮,未敢一例除放申部者。”《金史·選舉志四》:“拟以前項各款,隨色能舉一人,即充歲舉之數。”
(2).前一筆錢款。《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越發放着膽子用銀子。前項已完,叫 王鬍子 又去賣了一分田來,二千多銀子,隨手亂用。”
(3).見“ 前向 ”。
(4).數學用語。相比的兩個數,在比號前面的叫前項。
“前項”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領域的語境來理解:
邏輯學/數學中的前項 在條件命題(如“如果A,那麼B”)中,“前項”指命題的前半部分(即A),表示假設或條件。例如“若明天下雨,則取消活動”中,“明天下雨”是前項。
法律/條文中的前項 在條款或法規中,“前項”指前面列舉的具體項目或條目。如法律條文“違反前項規定的,處以罰款”,這裡的“前項”指代前一條款内容。
語言學/語法中的前項 在複句結構中,前項可指代先發生的動作或事件。例如“他吃完飯後,開始工作”中,“吃完飯”是時間上的前項。
計算機科學中的前項 在鍊表等數據結構中,前項(Previous Node)指當前節點的上一個節點。
若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補充具體使用場景(如學術領域、文本上下文等)。
“前項”是一個成語,意為前面的一項或者前方的事項。
“前項”的拆分部首是“刀”,筆畫數是10。
“前項”為漢語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十九年》:“為吾封邑,以與文子處之;籲!前項不可意矣。”意指在昭公十九年時,吳國為了讓文子有個封地居住,但昭公并不開心。後來,“前項”這個成語逐漸形成,并用于表示對某項事情不滿意。
繁體字為「前項」。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前項」可以寫成「前械」。
他對這次會議的前項安排并不滿意。
發展前項、改進前項、重要前項
前事、前方事項
後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