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無的意思、空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無的解釋

(1).佛教語。謂一切事物從因緣生,唯心所造,了無自性。《維摩經·菩薩行品》:“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2).指虛無之境。 晉 陶潛 《歸園田居》之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無的漢語詞典釋義

1. 佛教哲學核心概念

指事物無固定自性、無獨立實體的本質狀态,源于佛教“性空”思想。

出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空者,謂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實體。”

《中論·觀四谛品》:“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

2. 日常語義:空無一物

描述空間或場景中完全缺乏人或事物的狀态。

出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空無:空蕩蕩,什麼也沒有。”

例:會場空無一人。

3. 道家思想關聯

道家“無”的概念與“空無”部分相通,強調“虛無”作為萬物本源。

出處: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權威參考來源

  1. 佛教釋義:丁福保《佛學大辭典》(1922年),上海醫學書局出版。
  2. 現代漢語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
  3. 道家經典: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中華書局,2011年校釋本)。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查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空無”是一個具有哲學和宗教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空無”主要指事物本質的虛無性,包含兩種核心解釋:

  1. 佛教術語:指一切事物由因緣而生,唯心所造,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例如《維摩經》提到“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強調在體悟萬物空性時仍懷慈悲。
  2. 哲學概念:指虛無之境或虛幻狀态,如陶淵明詩句“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感悟。

二、佛教中的深層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空無”并非絕對的空虛,而是指事物因緣聚合、無固定本質的特性。例如:

三、文學與日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空無”常被用來形容空曠、虛無的狀态,例如:

四、字源與文化關聯

從古文字角度(低權威性來源):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維摩經》原文或佛教哲學相關文獻,以獲取更系統的理論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

寶閣徧覆炳烺布錢蒼溟超登粗食代面帶徒弟東郭動躍飛鴻印雪粉闆幹逆高親公孫樹果糖荷錢花花柳柳驩宴降款講錢匠學蛟虬節中長節景至巨狿狂飛兩栖植物戀阙狸貓南窗内動詞釀事拟喻羬羊晴熱勤慎三達德三花三洲歌上三旗麝沉省題沈祟世濟其美說清話睢苑泰遠貪功起釁痰涎騰遠頽瘁王永民屋上烏纖悉無遺小八件犀兵謝絶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