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腴;肥沃。《诗·大雅·緜》:“ 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 毛 传:“膴膴,美也。” 晋 张载 《七哀诗》:“恭文遥相望,原陵鬱膴膴。”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降生故基,与川原而膴膴;潜灵旧址,对郊阜而茫茫。”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呜呼!不待十年,将见此膴膴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国!”
“膴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叠音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它的核心含义是形容土地肥沃丰饶,常见于《诗经》等典籍。以下是具体解释:
本义
“膴”字读作wǔ(或hū),本指肥美的肉,后引申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状态。叠用为“膴膴”时,强调土地的广阔肥美,如《诗经·大雅·緜》中“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为周原土地丰沃,连苦菜都如糖般甘甜。
引申用法
可泛指事物茂盛、繁盛之貌,如草木丰茂或生活富足的场景。
若需进一步探究,建议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诗经》相关注解。
《膴膴》是一个汉字词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植物繁茂、茂盛的样子。它通常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的景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文草长莺飞的自然景观。
《膴膴》这个词的部首是⺙(艸),总共有15个笔划。
《膴膴》是一个古代汉字,它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之中。而在古代汉字的繁体中,它的写法是「蕈蕈」。
在古代汉字中,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化。而在古时候,《膴膴》这个词是通过「⺙」(艸)+「蕈」的结构来表示的。
1. 春天来了,大地上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处处是膴膴的景色。
2. 这片田野十分肥沃,种的庄稼长得非常膴膴。
1. 膴膴景象
2. 膴膴繁茂
3. 膴膴生长
1. 茂盛
2. 茁壮
3. 鬱藻
1. 荒芜
2. 荒凉
3. 刺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