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玷辱;不羞愧。《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服,無忝祖考。” 孔 傳:“無辱累祖考之道。”《漢書·韋玄成傳》:“於戲後人,惟肅惟栗。無忝顯祖,以蕃 漢 室。”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爾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無忝我 高祖 、 太宗 之休命。” 明 胡應麟 《詩薮·唐上》:“ 伯禽 二女妻野人,當道欲為易婚,不願,而以厥祖遺言,俾蔔葬青山,以成先志,亦無忝也。”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隻要我行權市義心無忝,怕甚麼矯制開倉蹟可疑。”
“無忝”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拆解如下:
1. 字義解析
2. 整體含義
指行為或品德未使相關的人、事、名譽蒙羞,強調對自身責任或使命的恪守。例如:
“講求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
意為通過修養德行,不辱沒父母(所生)。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詞
“無愧”“不辱”等詞與“無忝”含義相近,但“無忝”更具古典色彩,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文或仿古表述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自勉的意味。
無忝(wú t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沒有愧疚、沒有羞恥的意思。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無忝的拆分部首是無,無的拆分部首是一,并且無忝的總筆畫數為10。
無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路》一章。這裡描述了孔子對于文身的一種評價,他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有過文身的人是無忝之人。
無忝的繁體字為無悜。
在古時候,無忝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情況下,寫作無忝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書寫的風格可能有所差異。
1. 他為人正直,從不說謊,這使他在朋友中無忝。
2. 雖然經曆了失敗,但他依然充滿信心,毫無忝氣地繼續努力。
無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無忝之衣(沒有愧疚的衣物)、無忝之言(沒有羞恥的話語)等。
無愧、無恥、無羞、無愧疚等都可以作為無忝的近義詞。
有愧、有恥、有羞、有愧疚等可以作為無忝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