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王録事的意思、王録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王録事的解釋

指 南朝 宋 王弘 。 弘 曾拜刺史,錄尚書事,故稱。 陶潛 解印去縣,賦《歸去來》。刺史 王弘 甚敬仰之,親自造訪。 潛 稱疾不見。 弘 候知 潛 當往 廬山 ,乃遣其故人 龐通之 等攜酒,先于半道邀之。 潛 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 弘 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終日。事見《晉書·隱逸傳·陶潛》。後以“王録事”指禮賢下士者。 清 趙執信 《寓居新營門屋》詩:“欲移勝賞入中庭,池北牆頭起草亭。諸君能為 王録事 ,好待秋晴攜酒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王録事”是古代官職稱謂的複合名詞,需從姓氏與職官制度兩個層面解析。

一、姓氏淵源

“王”是中國常見姓氏,源自上古時期王室宗族,後演變為廣泛分布的平民姓氏。

二、職官釋義

“録事”是古代行政機構中的文書官員,始見于漢代,主要負責公文拟寫、案卷整理及會議記錄。《漢語大詞典》記載其職能為“掌總錄衆曹文簿,舉彈善惡”,在唐代發展為“錄事參軍”,屬州郡重要屬官,負責監察六曹事務。

三、組合含義

“王録事”特指擔任録事職務的王姓官員,常見于唐宋文獻。例如《全唐文》中提及的“太原王録事”,即太原地區負責司法文書監察的王姓官員。該職位需通曉律法文書,在地方行政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曆史演變

宋代以後,“録事”職權逐漸分化,部分職能并入主簿、典史等職,但元明時期的《吏學指南》仍保留“録事”作為文書吏員的統稱,清代最終廢止。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王録事”是一個曆史典故性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南朝宋時期的官員王弘。因他曾任刺史并錄尚書事的官職,故被稱作「王録事」。後引申為代指禮賢下士之人。

二、典故出處

源自《晉書·隱逸傳·陶潛》記載:陶潛(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刺史王弘對其十分敬仰,親自前往拜訪。陶潛稱病避見,王弘便遣友人攜酒在半路相邀,最終兩人在野亭飲酒暢談終日。

三、文化象征

這個典故體現了兩個核心意象:

  1. 文人氣節:陶淵明以稱病避見展現隱士風骨
  2. 禮賢下士:王弘通過迂回方式表達對賢士的尊重

四、文學引用

清代趙執信在《寓居新營門屋》詩中寫道:「諸君能為王録事,好待秋晴攜酒至」,此處即以「王録事」喻指懂得敬重文人的雅士。

讀音說明

「王録事」讀音為wáng lù shì(注:顯示的拼音「wánɡ wánɡ shì」應為筆誤),其中「録」為「錄」的異體字,此處指官職「錄尚書事」。

别人正在浏覽...

鞍鼻白翰杯酒戈矛繃藉賓飨避色不測之淵逋祿楚箫楚之平撺紅脆促倒懸疊置蹲身發哀範文瀾豐篠副能官費暵旱核練黃口孺子壺飡奬説踐山交戛教廷京饷進擢劇賊劉寄奴流視輪流買譽冒貨杪末謀活南楚南轅北轍鬧腮胡女強人盤存盤石之固破玉嗆喀前綴青翰器識奇思三就沙鹵盛集事會釋累四羅镗镗通鼻子偷免夏日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