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無它 ”。亦作“ 無佗 ”。1.沒有别的。《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則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此無也,與民同樂也。” 金 元好問 《内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聖人之道無它,至誠而已。”
(2).猶無恙;無害。《後漢書·隗嚣傳》:“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閒至 河内 ,過存 伯春 ,見其奴 吉 從西方還,説 伯春 小弟 仲舒 望見 吉 ,欲問 伯春 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 宋 王谠 《唐語林·德行》:“儻窀穸不為盜所發,珠必無他。”
(3).無二心,專一。《國語·晉語三》:“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 秦 ,有死無他。’” 三國 魏 嵇康 《秋胡行》之一:“惟有貧賤,可以無他。” 宋 蘇轼 《徐州謝表》:“察孤危之易毀,諒拙直之無他。”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非憫其才,非憫其德,憫其方寸之無他也。”
“無他”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沒有其他原因”或“除此之外别無他物”。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文獻用例,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無他”由“無”(沒有)與“他”(其他)構成,表達單一性與排他性。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标注為否定性副詞短語,常用于說明事物本質或行為動機的純粹性,例如《孟子·告子下》載“無他,戚之也”,強調情感的唯一性。
二、古籍例證
《孟子·梁惠王下》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論述君民關系,說明結果由單一原因導緻。
歐陽修《泷岡阡表》中“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後接“無他,其心誠乎愛而已”,凸顯行為動機的純粹性。
三、現代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保留“别無他意”的引申義。如法律文書表述“本條款無他,僅為明确雙方責任”,繼承古漢語的排他性表達邏輯,符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古語詞轉化使用的注解。
(參考文獻: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孟子譯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無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及出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梳理如下:
沒有别的
指事物或行為沒有其他原因、目的或内容。
無恙;無害
表示平安無事或沒有危害。
無二心,專一
強調忠誠或專注,沒有其他心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案理迸絕布刀餐薇柴抟長懷長籲短歎承筐池閣持衡擁璇炊沙作飯春箭楚重瞳淡嘴大商大羽谛當惡補貳猜高羽弓隆官子橫政花好月圓夥伴九旂雷布冷落吏部眠力屈落蓐履璧木瘿跑車貧庶趫輕齊眉席清候清神清響杞宋無徵人心渙散濡遲三尺童蒙散架勝會絁絹獅子大開口獸兕殊常鲐顔痰盂頭飛鼻飲亡阙窪子僞飾響兒仙李蟠根蟹行字謝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