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木外部隆起的瘤狀物。可因其天然形狀,雕刻成用具或工藝品。 宋 陸遊 《夏日》詩之三:“竹根斷作枕雲眠,木癭刳成貯酒樽。”
“木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說明:
木瘿指樹木外部自然形成的瘤狀突起,常見于樹幹或根部。這種結構因形态奇特,常被用于雕刻工藝品或制作器具。例如:
部分詞典(如)提出“木瘿”可比喻人性格冷漠、缺乏同情心,由“木”(堅硬)和“瘿”(代指“心地”)組合而成。但此用法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若需引用比喻義,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并注意語境適配性。
木瘿(mù y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木材的紋理中出現的疤痕或凹痕。它通常用來形容木材的質地和紋理,并且給人一種獨特、富有個性的感覺。
木:木字作為部首,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有4個筆畫。
瘿:瘿字的本字是“癭”,是由疒部和鬲部組成,共11個筆畫。
木瘿一詞起源于中國的木材工藝領域,用來形容木材表面的紋理瑕疵。由于木材可以用于建築、家具和藝術品的制作,木瘿這個詞一般用來表達木材特有的紋理,也被借用于形容其他事物的獨特特征。
繁體字“木癭”與簡體字“木瘿”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木瘿的字形有所變化。木字形如“朩”或“未”,瘿字形則如“疒豕”。隨着字體和書法的演變,字形逐漸趨于現代的樣式。
這塊木頭上有一條明顯的木瘿,使得這件藝術品更具有獨特的美感。
這張桌子由具有木瘿的橡木制成,給人一種自然、質樸的感覺。
木材、木紋、木質、木制品、木料、木匠、木工
木紋、木疙瘩、木斑
無痕、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