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共王 有寵子五人,無嫡立。乃埋璧禱于神,使能踐之者立為嗣。 平王 幼,抱而拜,壓紐,竟續 楚 祀。後因以“履璧”為繼位之典。 南朝 梁 江淹 《敕為朝賢答劉休範書》:“履璧之禎,獲珪之應,著在紀歲。”參閱《史記·楚世家》。
“履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源自《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共王選嗣事件:
南朝梁代江淹在《敕為朝賢答劉休範書》中曾用“履璧之禎”描述君主繼位的祥瑞。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典故細節,可查閱《史記·楚世家》或高權威詞典(如、2來源)。
履璧(lǚ bì)是一個成語,意為傳承古代學術和文化的瑰寶。璧指古代玉器中的一種圓形平闆,而履則是踏着,代表了學習和傳承。履璧意味着繼承古人的學問和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履璧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屍(shī)和玉(yù),其中屍在這裡是一個偏旁部首。履璧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履的筆畫數為13,璧的筆畫數為6。
履璧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是一種象征古代帝王才幹和美德的禮器。在中國文化中,履璧被視為重要的象征,并常用于文學和文章中表達對于古代學問的傳承和尊重。
履璧的繁體字是履璧,與簡體字形式相同,隻是書寫風格略有不同。
在古代,履璧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履的古代寫法為屦,表示鞋子。璧在古代寫作畀,指玉石。這些古代漢字寫法是在漫長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現代的形态。
1. 他是一位履璧之人,承傳了先輩的學問和品德。
2. 這座圖書館是履璧文化的寶庫,保存着許多珍貴的古籍。
3. 我們要繼續履璧,将先賢的智慧傳遞給下一代。
組詞:履曆(lǚ lì)- 指一個人的個人經曆和工作經驗。
近義詞:傳承(chuán chéng)、繼承(jì chéng)。
反義詞:故步自封(gù bù zì fēng)- 表示停滞不前,不肯學習或創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