鼯鼠的意思、鼯鼠的詳細解釋
鼯鼠的解釋
鼠名。别名夷由。俗稱大飛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樹林中。尾長,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後肢之間有寬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樹間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實和昆蟲等。古人誤以為鳥類。《爾雅·釋鳥》:“鼯鼠,夷由。” 郭璞 注:“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項脅,毛紫赤色,背上蒼艾色,腹下黃,喙頷雜白。腳短爪長,尾三尺許。飛且乳,亦謂之飛生。聲如人呼,食火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 漢 馬融 《長笛賦》:“猨蜼晝吟,鼯鼠夜叫。” 唐 韓愈 《郴州祈雨》詩:“廟開鼯鼠叫,神降 越 巫言。” 清 黃遵憲 《蕃客篇》:“鼯鼠苦無能,橐駝苦無角。”
詞語分解
- 鼯的解釋 鼯 ú 〔鼯鼠〕哺乳動物,形似松鼠,能從樹上飛降下來。住在樹洞中,晝伏夜出。 筆畫數:; 部首:鼠; 筆順編號:
- 鼠的解釋 鼠 ǔ 哺乳動物的一科,門齒終生持續生長,常借齧物以磨短,繁殖迅速,種類甚多,有的能傳播鼠疫等病原,并為害農林草原,盜食糧食,破壞貯藏物、建築物等(俗稱“耗子”):老鼠。鼠膽。鼠目寸光。投鼠忌器。鼠輩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鼯鼠”的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字形
- 讀音:
“鼯”讀作wú(與“吳”同音),整體讀作wú shǔ。
- 字形解析:
“鼯”由“鼠”(表意)和“吾”(表聲)組成,屬形聲字。其字形直接關聯鼯鼠的生理特征:前後肢間有飛膜,形似松鼠但具滑翔能力。
二、定義與特征
- 生物屬性:
鼯鼠屬哺乳綱齧齒目,是松鼠科鼯鼠族動物的統稱,俗稱“飛鼠”“飛虎”。全球現存13屬34種,中國有7屬16種,包括特有物種複齒鼯鼠等。
- 外形特征:
形似松鼠,毛色多為褐色或灰黑色,尾長且蓬松;前後肢間有寬大飛膜(皮翼),可滑翔而非飛行。
- 習性:
晝伏夜出,栖息于高山樹洞,以植物果實、樹皮和昆蟲為食。滑翔距離可達47米以上,最遠記錄約150米。
三、文化比喻與典故
- 技能多而不精:
古稱“五技鼠”,《荀子》載其“能飛不能上屋,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比喻技藝雖多卻無專精。
- 文學意象:
唐詩中常借鼯鼠的夜行特性烘托孤寂氛圍,如李白“鼯啼桂方秋”。
- 地域象征:
部分古籍以鼯鼠代指南方少數民族,暗含文化差異的隱喻。
四、常見誤區
- 非鳥類:古人曾誤認其為鳥類,實為滑翔哺乳動物。
- 不主動攻擊:鼯鼠無毒腺且性情溫順,如日本鼯鼠不會攻擊人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分類或生态,可參考生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鼯鼠》的意思
《鼯鼠》是指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屬于鼠目鼩科。它的體形矯捷,尾巴長而毛茸茸,生活在樹上,具有極強的攀爬能力,主要以果實和樹葉為食。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鼯鼠》的拆分部首為“鼠”,包含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鼯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文獻記載。在古代稱呼此類小型哺乳動物時,多使用類似于“鼠”或“鼩”的字眼,即鼠目鼩科動物。繁體字“鼯”是對應于這個詞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鼯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他看到樹上閃過一隻鼯鼠。
組詞
鼯鼠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鼯鼠洞(鼯鼠栖息的洞穴)、鼯鼠飛(形容人或物矯健跳躍,如鼯鼠般敏捷)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鼯鼠的近義詞包括:松鼠、樹鼠。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