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缫席的意思、缫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缫席的解釋

五采草席。《周禮·春官·司幾筵》:“加繅席畫純。” 鄭玄 注:“繅席,削蒲蒻展之,編以五采,若今合歡矣。” 孫诒讓 正義:“繅席,即削蒲為席,惟以五采合編之。 漢 時,席蓋有為合歡文者, 鄭 據目驗為況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缫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禮儀用席,具有特定的形制和用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缫席(拼音:sāo xí)指以五彩絲線與蒲草編織而成的草席,表面帶有花紋,常用于重要禮儀場合。在《周禮》中記載,缫席屬于“五席”之一,鋪設在葦席之上,是宴席或祭祀活動中較高規格的鋪設物。

  2. 材質與工藝
    其制作需将蒲草削薄(“削蒲蒻”),再以五彩絲線夾在蒲草中編織,形成類似漢代“合歡紋”的裝飾效果。這種工藝既保證了席子的實用性,又賦予其華麗的外觀。

  3. 古代文獻記載
    據《周禮·春官·司幾筵》記載,周代禮儀中會“加缫席畫純”,即鋪設缫席并裝飾邊緣。漢代學者鄭玄注釋稱,缫席的紋樣與漢代合歡席相似,清代孫诒讓進一步考證其編織方法。

  4. 用途與場合
    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莊重場合。根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尚未出現床具時,席子就承擔了坐卧功能,而缫席因工藝複雜、色彩絢麗,成為身份和禮制的象征。

  5. 文化意義
    作為“五席”中的第二等(僅次于藻席),缫席反映了古代等級制度與手工藝水平,其五彩紋樣也承載着趨吉避兇的寓意,是研究古代禮儀文化的重要實物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缫席》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缫席》是指用草葉、竹篾等細長的植物纖維編織成的席子。它一般用于夏季鋪在床上或地上,具有透氣、清涼的特點,非常適合用于炎熱的天氣。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缫席》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巾”,其中“缶”表示繩索;“巾”表示巾帛。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其中“缶”的部分有4畫,而“巾”的部分則有8畫。

來源

《缫席》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早出現在現存的古代漢字字典《說文解字》中。在該字典中,它的解釋是“以草纖為之”的意思,與現代的用法相同。

繁體

繁體中文中的《缫席》一詞的寫法為“繅席”。雖然字形有所區别,但其意思和現代簡體中文中的《缫席》是相同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發生了許多變化,所以《缫席》一詞的寫法也存在一些差異。在古代漢字字典《康熙字典》中,《缫席》的寫法為“繰席”。不過,它仍然表示用細長纖維編織成的席子。

例句

1. 她用竹篾細心地制作了一個高品質的《缫席》。

2. 他在炎熱的夏天,總是喜歡鋪上一張涼爽的《缫席》。

組詞

缫絲、織席、竹篾席、涼席、竹席

近義詞

竹席、涼席、草席、藤席、竹篾席

反義詞

棉被、床褥、地毯、軟席、絨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