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無聊賴或無顧忌。 唐 杜甫 《送韋書記赴安西》詩:“白頭無藉在,朱紱有哀憐。” 宋 劉克莊 《漢宮春·賞紅梅》詞:“ 唐 人更無藉在,浪比 紅兒 。” 金 元好問 《賦楊生玉泉墨》詩:“涴袖 秦郎 無藉在,畫眉 張遇 可憐生。”
“無藉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該成語由“無”“藉”“在”三字組成,字面意為“沒有借口或理由存在”,通常表示行為或言論缺乏合理依據,無法辯解。部分文獻引申為“無聊賴”(指無所依托)或“無顧忌”(指行為放肆)。
詞源與演變
“藉”本義為“憑借、依靠”,因此“無藉在”可理解為“沒有可依靠之物”。唐代杜甫首次使用該詞,後多見于宋、金詩詞,如劉克莊、元好問的作品。
杜甫《送韋書記赴安西》
“白頭無藉在,朱绂有哀憐”中,詩人以“無藉在”自嘲年老無依,需靠他人憐憫,此處強調“無所依托”的無奈。
劉克莊《漢宮春·賞紅梅》
“唐人更無藉在,浪比紅兒”批評唐人缺乏依據地将紅梅與“紅兒”類比,此處側重“無理由、無根據”的貶義。
元好問《賦楊生玉泉墨》
“涴袖秦郎無藉在”描述秦觀衣袖沾墨卻毫不在意,引申為“不拘小節、無所顧忌”。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6引用的杜甫、劉克莊等原作。
《無藉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依靠、沒有借助,在困境中沒有幫助或支持。它形容個體獨立自足或某種情況下的孤立無援。
《無藉在》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無”和“藉”。其中,“無”是表示沒有的意思,“藉”則是指借助、依靠的意思。
“無”的筆畫數為4,它的部首為一丨。而“藉”的筆畫數為17,它的部首為艹。
《無藉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下》這本古代哲學文集中的一句話:“天上也無藉,地下也無藉。”這表達了天地自成一體,相互獨立而不依靠其他的道理。
在繁體字中,“無藉在”的寫法為「無藉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無藉在》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無藉在」。
他在團隊中沒有任何重要的角色,毫無無藉在可言。
雖然被犯錯的人背負了責任,但領導卻對他毫無無藉在的态度。
無倚、無依、無援、無靠、無助、無輔等。
自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等。
有藉在、有依靠、有支持、有助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