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圍城中以木銜馬口使馬不能食粟而有秣馬之狀,僞裝成有蓄積,能固守的樣子,從而迷惑敵方。《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何休 注:“秣者以粟置馬口中,拑者以木銜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積。”按,拑原作“柑”,從 阮元 《校勘記》改。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徒思拑馬之秣,未見燒牛之兵。”
“拑馬”是古代軍事策略中的一種戰術術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僞裝糧草充足的狀态迷惑敵方。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拑(qián)指用木棍橫銜于馬口,阻止其進食粟米;馬則被僞裝成正常喂養的“秣馬”狀态。這種手段旨在制造城中糧草充沛的假象。
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主要見于圍城戰中,守城方通過此計策向敵方傳遞固守能力強的信號,從而動搖敵方圍城決心。例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圍者,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何休注解提到此舉是為了“示有畜積”(展示儲備充足)。
戰術邏輯
通過雙重僞裝實現: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網絡搜索結果,但因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公羊傳》《春秋》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注疏以驗證細節。
《拑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含有“牽引馬匹”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的“扌”和馬的“馬”,共有9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人們使用繩索或者缰繩來牽引馬匹,以便控制它們的行動。因此,“拑馬”就形容了這個動作。
在繁體字中,拑馬的寫法為「拑馬」,形狀類似于簡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拑馬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其古體字為「拑馬」,可以看到字形更加古樸,上方的“⺧”象征着馬的頭部,下方的“扌”表示手的動作。
以下是一個使用拑馬這個詞的例句:
他拑馬前行,帶領隊伍穿過了山谷。
一些與拑馬相關的組詞包括:拑馬繩、拑馬具、拑馬車等。
與拑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牽馬、引馬。
與拑馬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放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