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伕。《周禮·地官·鄉師》:“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民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mín tú,注音為ㄇㄧㄣˊ ㄊㄨˊ。
基本釋義
指“民夫”,即古代被官府征調從事勞役的平民。例如《周禮·地官·鄉師》記載:“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意為大規模勞役時,官員需帶領民夫并管理相關事務。
背景補充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原文或相關古代漢語詞典。
《民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百姓,人民”。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來形容民衆、居民。
《民徒》的部首是“立”,總筆畫數為5。
《民徒》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具體出處目前尚無确切記載。然而,在古代的各種文獻和典籍中都可以找到使用這個詞的記錄。
《民徒》的繁體字為「民徒」,部分漢字繁簡體在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民徒》可能存在一些古時候的寫法變體。然而,具體的古時候寫法我無法提供,因為這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
以下是一些使用《民徒》這個詞的例句:
1. 作為一名領導,我們必須為民徒謀福祉。
2. 城市的發展需要民徒的共同努力。
3. 這個政策對于廣大民徒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
與《民徒》相關的組詞有:
1. 民衆
2. 人民
3. 居民
4. 百姓
與《民徒》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民衆
2. 人民
3. 居民
4. 百姓
與《民徒》意思相對的詞語有:
1. 高官
2. 紳士
3. 社會精英
4. 當權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