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多的意思、杜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多的解釋

梵文Dhūta的譯音,亦譯作“頭陀”。謂除去衣、食、住三種貪欲。也用以稱行腳乞食的僧人。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三:“杜多……謂去其衣服、飲食、住處三種欲貪也。舊言頭陀者,訛也。” 宋 王安石 《次韻葉緻遠》之四:“若遇好花須一笑,豈妨 迦葉 杜多身。”《翻譯名義集·僧伽衆名》:“我説彼人,名為杜多,今訛稱頭陀。” 宋 贊甯 《高僧傳·唐成都淨衆寺無相傳》:“後來入城市,晝在冢間,夜坐樹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杜多"是佛教術語,源自梵文Dhūta的音譯,亦譯作"頭陀",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詞源與核心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指通過去除對衣、食、住三種物質的貪欲來修行。梵文原意有"抖擻"(清除煩惱)之意,強調通過苦行達到精神淨化()。

  2. 具體修行方式 修行者需踐行十二種苦行,包括:

  1. 文化演變 宋代文獻顯示該詞已演變為遊方僧人的代稱,王安石詩句"豈妨迦葉杜多身"便以"杜多"指代托缽雲遊的僧人()。值得注意的是,"頭陀"作為更常見的譯法,實為古人對原音的訛傳()。

該概念體現了佛教"少欲知足"的修行理念,至今在南傳佛教國家仍保留相關實踐。如需查閱更詳細的梵文原典解釋,可參考《一切經音義》等佛教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多(dù du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多次、多次重複”。根據該詞的結構,我們可以将其拆分為兩個部首:木(mù)和夕(xī)。根據筆畫的計算,杜多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杜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形象地描述了事物重複出現的現象。在繁體字中,杜多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形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杜多一詞的基本形态在多個版本中都得到保留,表達的含義和字形基本一緻。 以下是一個關于杜多的例句:每天上班都要杜多檢查文件,确保工作沒有遺漏。 關于杜多的組詞,可以有杜多次、杜多年、杜多經驗等。 與杜多意義相近的詞有:重複、多次、屢次等。 與杜多意義相反的詞可以是:一次、首次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