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謂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漢書·谷永傳》:“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顔師古 注:“五事,貌、言、視、聽、思也。”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夫皇極者,五事皆得;不極者,五事皆失。非所以與五事并列,而别為一者也。”
(2).使國緻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也……山澤救於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溝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3).決定戰争勝負的五種因素。《孫子兵法·計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源自《尚書·洪範》,指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個方面:
《孫子兵法》提出的戰争勝負五大要素:
《管子·立政》記載的治國策略: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與曆史文獻記載,如需查看具體典籍原文或擴展案例,可參考《洪範》《孫子兵法》《管子》等文獻。
《五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五個事情或五種事物。它可以指代具體的五件事情或廣義上的五種事物。
《五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是“口”部,二是“事”部。它一共有8個筆畫。
《五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字記載。在古代的文獻中,很多時候會用到《五事》來代表五個事物或五個事件。
在繁體字中,《五事》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五事」。
在古代,對于《五事》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并沒有固定的規定,可以根據個人習慣進行書寫。不過,一般采用類似于現代寫法的形式。
1. 他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歸納為《五事》。
2.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需要關注《五事》的完成情況。
3. 學生們應該記住學習的《五事》并且做好規劃。
組詞:五事一節、五事四境、五事既了、五事诰命、五事告捷。
近義詞:五件事、五個事情、五個事件、五個事項。
反義詞:無事、零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