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氏骢的意思、鮑氏骢的詳細解釋
鮑氏骢的解釋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鮑司隸歌》:“ 鮑 氏驄,三人司隸再入公,馬雖瘦,行步工。” 郭茂倩 題解:“《樂府廣題》曰:《列異傳》雲: 鮑宣 , 宣 子 永 , 永 子 昱 ,三世皆為司隸,而乘一驄馬,京師人歌之。”後以“鮑氏驄”指司隸校尉或三公之職。 唐 劉禹錫 《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忝沐眷私辄敢申賀》詩:“再佩 扶陽 印,常乘 鮑氏 驄。”
詞語分解
- 鮑的解釋 鮑 (鮑) à 〔鮑魚〕a.鹹魚,如“如入鮑鮑之肆,久而不聞其臭”;b.鳆魚的俗稱。 姓。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鮑氏骢”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職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司隸校尉或三公之職的象征,源于東漢鮑氏家族三代(鮑宣、鮑永、鮑昱)均擔任司隸校尉且共乘一匹骢馬的典故。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鮑司隸歌》:“鮑氏骢,三人司隸再入公,馬雖瘦,行步工。”
- 曆史背景
據《列異傳》記載,鮑氏祖孫三代均任司隸校尉(監察官職),且同騎一匹青白雜色的骢馬,因清廉公正被京師百姓傳頌,遂成典故。
三、用法與引申
- 象征意義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忝沐眷私辄敢申賀》中寫道:“再佩扶陽印,常乘鮑氏骢”,此處借“鮑氏骢”暗喻高官顯職。
- 文化内涵
該詞不僅指官職,還隱含對清廉、勤勉品德的贊頌。
四、其他解釋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該詞形容“容貌出衆”,可能與字面聯想“骢馬毛色美麗”有關,但此釋義缺乏古籍依據,主流觀點仍以官職象征為核心。
建議結合《樂府詩集》及唐代詩文理解其本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知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鮑氏骢(Bào shì cōng)這個詞是指一種顔色光亮、毛發飄逸的騾子。現在,讓我們來分解一下這個詞的結構。從字的拆分來看,鮑(Bào)字的部首是魚,骢(cōng)字的部首是馬。鮑氏骢詞的拼寫包含了15個筆畫。
鮑氏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歌《東籬桃花萬頃開》,其中将騾子形容為“鮑魚之骢”。在繁體字中,鮑氏骢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鮑氏骢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但漢字的演變使得部分古代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
下面是一個關于鮑氏骢的例句:小明喜歡騎着鮑氏骢去郊遊。
除了鮑氏骢,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形象,比如駝色、駝騾等。
至于反義詞,沒有一個特定的詞彙與鮑氏骢形成明顯的對立關系。您可以使用形容動物其他特征的詞語來與鮑氏骢進行對比。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