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谓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汉书·谷永传》:“窃闻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颜师古 注:“五事,貌、言、视、听、思也。”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皇极者,五事皆得;不极者,五事皆失。非所以与五事并列,而别为一者也。”
(2).使国致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山泽救於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鏤,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3).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源自《尚书·洪范》,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胜负五大要素:
《管子·立政》记载的治国策略: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与历史文献记载,如需查看具体典籍原文或扩展案例,可参考《洪范》《孙子兵法》《管子》等文献。
《五事》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五个事情或五种事物。它可以指代具体的五件事情或广义上的五种事物。
《五事》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一是“口”部,二是“事”部。它一共有8个笔画。
《五事》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字记载。在古代的文献中,很多时候会用到《五事》来代表五个事物或五个事件。
在繁体字中,《五事》的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五事」。
在古代,对于《五事》这个词的书写方式并没有固定的规定,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进行书写。不过,一般采用类似于现代写法的形式。
1. 他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归纳为《五事》。
2.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关注《五事》的完成情况。
3. 学生们应该记住学习的《五事》并且做好规划。
组词:五事一节、五事四境、五事既了、五事诰命、五事告捷。
近义词:五件事、五个事情、五个事件、五个事项。
反义词:无事、零事。
白穰膑脚不洎仓迫猖炽抄断出乎意表辞金蹈海大邑登日东床娇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贰毂矾山水发轸焚尸扬灰赋敛俯伛格磴儿公众寒碧皇德欢期火烧疮家丑不可外谈贾虎荀龙减仓嚼裹儿记乘景纬金悬疾心急性子掘墓人狙猿开淘冷调嫠辍纬立元漏星堂马兵蛮男毛葫芦兵枚纪枚述明煦密如磨照乳哺儿三愆芟荑盛主天台女唾盂外门尪孱小桡效祥席宠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