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谓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汉书·谷永传》:“窃闻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颜师古 注:“五事,貌、言、视、听、思也。”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皇极者,五事皆得;不极者,五事皆失。非所以与五事并列,而别为一者也。”
(2).使国致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山泽救於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鏤,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3).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经典,其核心含义指五件重要的事务或五个关键因素。具体释义需结合其出现的经典语境,主要有以下两种权威解释:
源自《尚书·洪范》的治国五事: 这是最古老且最具哲学意义的解释。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常理,箕子阐述了“洪范九畴”,其中第三畴即为“五事”:
源自《孙子兵法·始计》的军事五事: 在军事领域,“五事”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根本要素。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即提出:
“五事”一词的具体含义需结合其语境。在治国理政层面,它指君主修身待物的五个方面(貌、言、视、听、思);在军事战略层面,它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道、天、地、将、法)。这两个解释均源自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尚书》和《孙子兵法》,体现了古人对治国安邦和军事斗争核心要素的高度概括与深刻洞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该词时,通常会引用这些经典来源进行释义。
“五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源自《尚书·洪范》,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胜负五大要素:
《管子·立政》记载的治国策略: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与历史文献记载,如需查看具体典籍原文或扩展案例,可参考《洪范》《孙子兵法》《管子》等文献。
班駮臂缚并同藏诸名山诚请蹴地厝辞大姨鄂衾二十五史粉面朱唇分身伏閤孚甲腐鼠附炎甘果骨突犀旱队好惹爀爀黄桑棍火旆虎啸风生简记减免监送轿班杰丈夫急功好利酒色酒翁考送可可儿的厘补隆想露晞緑绶内燃机能尔凝籍排溺配人青髓秋蟾实供士友守视水火不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岁不我与贴正通陈投畀偷东摸西枉木网罩仙山琼阁小工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