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輸粟的意思、輸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輸粟的解釋

(1).運送谷物。《左傳·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輸粟于 晉 ,自 雍 及 絳 相繼。”

(2).古代農戶向官府捐納糧食。《新唐書·食貨志一》:“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3). 明 清 時,富家子弟為得功名、官職而捐納財貨于官府,稱輸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納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為輸粟,初不過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輸粟富家兒,不識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陝西副使靜虛潘公墓志銘》:“生子三人,長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輸粟拜散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輸粟是古代漢語中具有制度性含義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繳納賦稅糧食"和"運輸軍糧"的雙重含義。這一概念源于先秦時期,《周禮·地官》記載的"粟米之征"制度,體現了早期國家賦稅征收與軍事補給相結合的治理模式。

從構詞法分析,"輸"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委輸也",本義為運送物資;"粟"作為五谷之首,《廣雅·釋草》明确指出其特指未去殼的小米,後引申為糧食統稱。二者組合形成的"輸粟"概念,完整呈現了古代農耕文明下"納糧于官"的物質流動過程。

在具體曆史應用中,《漢書·食貨志》記載的"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屬于典型的賦稅型輸粟,而《三國志·魏書》所述"遣車數千乘輸粟以饋蜀軍"則屬于軍事補給型輸粟。唐代實行的"和籴法"與宋代"漕運四渠"建設,均是輸粟制度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化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輸粟”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運送谷物

指将糧食從一地運輸到另一地,多用于古代赈災或軍事補給。例如,《左傳·僖公十三年》記載:“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绛相繼”,描述了秦國向晉國運送谷物的場景。


二、農戶向官府繳納糧食

在唐代等朝代,“輸粟”是賦稅制度的一部分。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授田的成年男子每年需繳納“粟二斛,稻三斛”作為租稅。


三、明清時期的捐納制度

明清時,富家子弟通過向官府捐納財貨(包括糧食或銀錢)換取功名或官職,稱為“輸粟”。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提到“景泰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為輸粟”,王世貞也諷刺這類人“不識一丁,口尚乳臭”。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熬煮跋距塝田暴物本影骠姚策足拆字格冁然騁藻敕牒熾灼刺針大風定稾鬥衡蹲鹗犯言直谏幹冰感銘澉浦钴60鼓車河海不擇細流黑吊搭帍裱回帆鼓貨底踐政繳獲矯情自飾棘寺孋姬淩駕慢朦騰冒貴跑了和尚跑不了寺平抑坯胎喬樣勢起虢群賢桑間之約三官錢沙鷗翔集審決摅虹天才論提衡徒語亡命之徒望氣瓦影巍峭五加皮誣拿膴然縣大夫跣揖邪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