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運送谷物。《左傳·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輸粟于 晉 ,自 雍 及 絳 相繼。”
(2).古代農戶向官府捐納糧食。《新唐書·食貨志一》:“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3). 明 清 時,富家子弟為得功名、官職而捐納財貨于官府,稱輸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納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為輸粟,初不過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輸粟富家兒,不識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陝西副使靜虛潘公墓志銘》:“生子三人,長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輸粟拜散官。”
“輸粟”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指将糧食從一地運輸到另一地,多用于古代赈災或軍事補給。例如,《左傳·僖公十三年》記載:“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绛相繼”,描述了秦國向晉國運送谷物的場景。
在唐代等朝代,“輸粟”是賦稅制度的一部分。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授田的成年男子每年需繳納“粟二斛,稻三斛”作為租稅。
明清時,富家子弟通過向官府捐納財貨(包括糧食或銀錢)換取功名或官職,稱為“輸粟”。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提到“景泰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為輸粟”,王世貞也諷刺這類人“不識一丁,口尚乳臭”。
《輸粟》是一個成語,意為向上級或上司奉獻米粟,表示讨好或賄賂上級,以謀求私利。
《輸粟》由“辶”、“禾”、“米”組成。
辶(chuò)是行走之義,屬于動作類部首;
禾(hé)是一種莊稼的代稱,屬于植物類部首;
米(mǐ)是一種糧食,屬于糧食類部首。
《輸粟》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輸粟》最早見于《戰國策》,形容賄賂上級的行為。
《輸粟》的繁體字為「輸粟」。
在古代漢字中,「輸粟」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寫作,例如「輸穌」、「輸粟」等,具體寫法因曆史發展和書寫習慣而有所差異。
他向上級輸粟,以期得到一個晉升機會。
輸植:指移植莊稼或植物。
輸送:指向某個地方或某個人傳遞或運送物品或信息。
輸血:指将血液輸送給需要的人。
逢迎、讨好、奉承、獻媚。
不阿、不奉、不趨炎附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