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陸翽 《邺中記》:“ 石季龍 與皇後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後因以“五色詔”指诏書。 唐 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唐 窦常 《奉賀太保岐公承恩緻政》詩:“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觐聖》:“朝罷須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殘年。”
“五色诏”是漢語中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典故來源 源自晉代陸翙《邺中記》記載:後趙皇帝石季龍與皇後在觀景台上,将诏書用五色紙書寫後置于木制鳳凰口中,通過機械裝置(辘轳绯繩)傳遞诏書,稱為“鳳诏”。因诏書載體為五色紙,故稱“五色诏”。
二、本義與引申義
三、文化關聯 該詞常與“鳳诏”“鳳凰池”等意象并提,暗含對中書省官員(掌诏書起草)文采的稱頌,如唐代窦常、明代陳汝元等詩人作品中均有化用。
注:關于“五色”的具體顔色,文獻未明确記載,可能泛指多種色彩組合,體現古代皇家文書裝飾的考究。
《五色诏》是指一種根據五種不同顔色來表達命令或指示的通知,古代常用于政府、宮廷或上級機構下達命令。
《五色诏》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色”,共有11個筆畫。
“五色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制。當時,帝王或上級官員在下達命令之前先将通知寫成五個不同顔色的字,以示嚴肅性和重要性。
《五色诏》的繁體字為「五色詔」。
在古代,寫作《五色诏》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由于演變和變革,古代寫作《五色诏》的字形也有所改變。
1. 皇帝頒布了一條五色诏,宣布晉升了李大臣的官職。
2. 朝廷發出了一道五色诏,要求全國各地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五色印、五色旗、五色線、五色筆
五色政令、五色宣告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