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鼓而攻之的意思、鳴鼓而攻之的詳細解釋
鳴鼓而攻之的解釋
[convict and denounce in public] 指宣布罪狀,加以聲讨
詞語分解
- 鳴鼓的解釋 .即鼓。《楚辭·九歌·國殇》:“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淮南子·氾論訓》:“撞大鐘,擊鳴鼓,奏《鹹池》,揚幹戚。”.擊鼓。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 馮夷 鳴鼓, 女媧 清歌。”
專業解析
"鳴鼓而攻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公開聲讨、大張旗鼓地進行譴責或讨伐。它形象地描繪了古代戰争中敲響戰鼓、發動進攻的場景,後引申為對錯誤行為或人物進行公開、嚴厲的批判。
一、 詞義詳解
-
字面意思:
- 鳴鼓: 敲響戰鼓。在古代戰争中,擊鼓是發起進攻的信號。
- 攻之: 攻擊他/它。
- 合起來即:敲響戰鼓去攻擊他/它。
-
比喻義與引申義:
- 指公開地、聲勢浩大地譴責、聲讨或批判某人或某事。強調批判行動的公開性、集體性和嚴厲性,帶有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
- 常用于形容對嚴重錯誤、不義行為或公認的壞人進行集體的、不留情面的抨擊。
二、 詞源與典故
該成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論語·先進》: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釋義: 魯國的權臣季孫氏比周朝的公侯還富有,而孔子的弟子冉求(名求,字子有)卻還在幫他搜刮錢財,增加他的財富。孔子(對此非常生氣)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這些學生可以大張旗鼓地去聲讨他!”
- 在這個典故中,孔子對弟子冉求幫助權貴盤剝百姓的行為極為不滿,公開號召其他弟子對其進行嚴厲的批判。這奠定了“鳴鼓而攻之”作為公開聲讨、集體批判的經典含義。來源:《論語·先進》(中華書局《論語譯注》等權威版本均有收錄)。
三、 用法與語境
- 對象: 通常用于針對被認為犯有嚴重過錯、違背道義或引起公憤的人或行為。
- 方式: 強調批判的公開性和聲勢,常帶有動員衆人、形成輿論壓力的意味。
- 感情色彩: 帶有強烈的貶義和批判性,表達批判者的義憤和決心。
- 例句:
- 對于這種貪污腐敗的行為,全社會應當鳴鼓而攻之。
- 他的言論嚴重違背了科學精神,學術界紛紛鳴鼓而攻之。
四、 權威參考釋義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鳴鼓而攻之”釋義為“大張旗鼓地進行譴責或聲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指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大張旗鼓地讨伐。後多指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讨”。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為“謂大張旗鼓地進行攻擊。語出《論語·先進》”。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鳴鼓而攻之”源自《論語》,本義是敲響戰鼓發動進攻,後固定為成語,專指公開地、聲勢浩大地進行譴責、聲讨或批判。它蘊含着強烈的道德評判和集體行動意味,是漢語中表達嚴厲公開批判的經典表述,其含義和使用得到權威漢語詞典的明确界定和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鳴鼓而攻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成語釋義
比喻公開宣布罪狀,進行譴責或聲讨。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公開、正式的方式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不滿,帶有強烈的批判性。
2. 出處
源自《論語·先進》中孔子對弟子冉求的批評:“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因冉求幫助季氏斂財,認為其違背道義,故號召其他弟子公開聲讨。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作謂語,常用于表達公開聲讨的語境。
- 結構:連動式(先“鳴鼓”後“攻之”),強調行動的連貫性。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
4. 近義詞
5. 例句
- 陳立德《前驅》:“誰要敢反對共産同志,吾侪當鳴鼓而攻之!”
- 《兒女英雄傳》:“他們竟大家‘鳴鼓而攻’起來。”
補充說明
部分解釋提到“戰争中鼓動士氣”(如),但此說法偏離原典,主流釋義仍以《論語》的聲讨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拔戟成一隊貝多羅迸激逋丑顫兒哆嗦朝柄侈侈稠人廣座殚竭叨榮大慝東淨豐昌否決趕趂梗河官役龜甲過長河女和婉話舊畫十字蠖屈蝸潛兢惕進前局體開允尻坐離方利祿林落流燿龍鳳通寶龍顔鳳姿絡絡旅生驢頭不對馬嘴貿襲毛氈命履蓬頭赤腳圃澤青鴉鴉三志山磴上唇石戶順之者興,逆之者亡屬昔束薪嗣後宿舊穨齡歪嘴念邪經無父無服之殇霞檻顯達賢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