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後以“攘雞”為未能及時改正錯誤的典故。《文獻通考·兵五》:“知保甲之當罷,而第釋五等之田不及二十畝者,是猶紾兄臂而諭以徐,日攘雞而易以月。”
“攘雞”是一個源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典故,指明知錯誤卻拖延改正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典故故事
孟子記載:有人每日偷鄰居一隻雞,被勸告後稱“改為每月偷一隻,明年徹底停止”。孟子批評道:“若知錯,應立即停止,何必等來年?”
此故事常與《孟子》中戴盈之讨論減稅政策的情節結合,諷喻統治者明知政策不當卻借故拖延。
核心寓意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批評個人或組織在環保、反腐等領域“分步整改”的拖延策略,如“先污染後治理”等。
該詞體現了儒家對道德實踐的嚴格要求,相關原文可參考《孟子》或《文獻通考》。
攘雞(ráng j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驅趕雞”。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某個地方或者場景非常喧鬧、混亂的情況。
攘雞的部首分别為攴(pū)和鳥(niǎo),部首攴表示用手行動的意思,鳥表示與鳥相關的意思。攘雞總共有11個筆畫。
攘雞最早使用的時候,是用于描寫江洲的一個故事,江洲太守劉琨每到夜晚,家裡的雞都會大聲地啼叫,驚擾了他的休息。于是,他下令驅趕雞,使得江洲安靜下來。後來,攘雞逐漸演變為形容喧鬧吵鬧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攘雞的字形分别為攘雞。
在古時候,攘雞的字形稍有不同。攘雞的古字形為攘鷄。
這裡的菜市場非常擁擠,好像攘雞一樣。
攘擾、攘往、攘除、驅雞揚羊
喧鬧、嘈雜、吵鬧、喧嚣
寂靜、甯靜、安靜、肅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