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陆翽 《邺中记》:“ 石季龙 与皇后在观上,为詔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詔,侍人放数百丈緋绳,轆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詔。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诏书。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詔,珮声归向凤池头。”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残年。”
“五色诏”是汉语中一个典故性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典故来源 源自晋代陆翙《邺中记》记载:后赵皇帝石季龙与皇后在观景台上,将诏书用五色纸书写后置于木制凤凰口中,通过机械装置(辘轳绯绳)传递诏书,称为“凤诏”。因诏书载体为五色纸,故称“五色诏”。
二、本义与引申义
三、文化关联 该词常与“凤诏”“凤凰池”等意象并提,暗含对中书省官员(掌诏书起草)文采的称颂,如唐代窦常、明代陈汝元等诗人作品中均有化用。
注:关于“五色”的具体颜色,文献未明确记载,可能泛指多种色彩组合,体现古代皇家文书装饰的考究。
《五色诏》是指一种根据五种不同颜色来表达命令或指示的通知,古代常用于政府、宫廷或上级机构下达命令。
《五色诏》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色”,共有11个笔画。
“五色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制。当时,帝王或上级官员在下达命令之前先将通知写成五个不同颜色的字,以示严肃性和重要性。
《五色诏》的繁体字为「五色詔」。
在古代,写作《五色诏》的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由于演变和变革,古代写作《五色诏》的字形也有所改变。
1. 皇帝颁布了一条五色诏,宣布晋升了李大臣的官职。
2. 朝廷发出了一道五色诏,要求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五色印、五色旗、五色线、五色笔
五色政令、五色宣告
无
艾符宝凤辈行侧首孱夫慈竹打噤大连海事大学递杀冬烘发策决科放晴赶趟诰章公物乖序关署固获骨查脸寒士和买亨鱻厚秩画规逭暑恢诡谲怪回填护青金樱子戟手酒潮倔傀举假剧圣句注口大揽月愣住麟寺六玉门状靡屑木猫木瘿辟倚清吏融洽无间入钱褥位烧料沙鸥唰喇喇爽灵铁轮痌心疾首臀疣无闷先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