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t and smooth] 柔軟潤滑
柔滑的肌膚
(1).柔軟潤滑。《周禮·考工記·鮑人》:“革欲其荼白,而疾澣之,則堅;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西京雜記》卷二:“ 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 唐 白居易 《冷泉亭記》:“水與階平……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 茅盾 《子夜》十八:“你的嘴依然那樣紅,臂膊依然那樣柔滑。你的眼睛依然那樣會說話。”
(2).謂處世圓滑。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風俗之不可為也,必人心柔滑,不知有是非曲直之性,而後君子之澤以盡。”
“柔滑”是一個形容詞性合成詞,由“柔”和“滑”兩個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柔軟而光滑”,特指物體表面觸感細膩、順滑的物理特性。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中“革欲其柔滑”的記載,用以描述皮革制品的質地特征。
從構詞法分析,“柔”表示溫和不堅硬的狀态,如《說文解字》釋為“木曲直也”,後引申為質地軟和;“滑”則源自《說文解字》“利也”,指物體表面摩擦系數低的狀态。兩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複合詞,既包含質地特征又包含觸覺體驗,如《齊民要術》記載的“搗絹為末,和脂柔滑”即為此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有三個典型用法:①形容織物類物品(如絲綢、羊絨)的細膩質地;②描述肌膚或毛發的健康狀态(如“嬰兒柔滑的肌膚”);③用于食品領域指代口感綿密(如巧克力融化時的柔滑感)。需要注意的是,其近義詞“柔順”側重形态的服帖性,“柔膩”強調質地的密實度,而“柔滑”更突出觸感的流暢性。
在文學表達中,該詞常與視覺、觸覺描寫結合使用。茅盾在《子夜》中寫道“她的手指撫過緞面,感受着那份沁涼的柔滑”,通過多感官聯動增強文本表現力。這種用法符合漢語“通感”修辭的傳統特征。
“柔滑”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róu huá,注音為ㄖㄡˊ ㄏㄨㄚˊ,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周禮》《西京雜記》等古籍或現代文學作品(如茅盾《子夜》)。
百寶萬貨本生燈彪休冰室腷塞不能自已步蛐才藝朝觌床垠詞賦科從表侄帶菌斷澌繁禮範缜奉國富強纖維告奸高齡高圓诰章葛巾更弦改轍黃矢狐兔之悲嘉露踐迹揀口兒兼施今雨新知稽沈姬文吉祥決徹踞伏開發魁望涼馬台連毗連坐列布美睡箧中書囚籍緛短設化聲聞乘釋典手斧手軟素位籉笠貼子詞穨陁無所不包詳辨下帖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