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拜授官職。 漢 焦贛 《易林·坎之井》:“遨遊嘉國,拜位逢時。”
(2).祭祀時行禮的位置。《清會典事例·禮部·大祀》:“每屆郊壇大祀,必躬親昭事,用展誠悃,三十七年於茲,未敢稍懈。向來詣壇行禮日,由降輦進至拜位,以迄薦獻禮成,中間履蹈升降,儀節最為繁重。”
拜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禮儀屬性的專有名詞,專指古代祭祀、朝觐等儀式中行禮者站立行禮的固定方位。《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祭祀時行禮之位”,這一概念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均有制度性記載。
從曆史演變看,拜位制度萌芽于商周時期,至漢代形成完整的空間規範。根據《禮記·祭義》記載,天子祭天時的拜位設在圜丘南階,諸侯則立于阼階,不同身份對應不同方位。唐代杜佑《通典》詳細記載了元旦大朝會的拜位設置,文武百官需按品級在含元殿前序列定位。
在具體應用中,拜位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這一制度深刻影響着東亞禮儀空間觀念。朱熹在《家禮》中強調“拜位所以正名分、辨等差”,清代《皇朝禮器圖式》更以圖示規範了紫禁城内的各類拜位設置。現代漢語中該詞仍用于描述傳統儀式場合,如宗族祭祀、孔廟釋奠禮等。
古籍中典型用例見于《清史稿·禮志》:“凡大祀,皇帝拜位設于壇上,北向;陪祀王公拜位在壇下,分序東西。”印證了該詞在禮儀制度中的特殊語義價值。
“拜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古代授予官職的行為或儀式,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漢代焦贛的《易林·坎之井》提到“遨遊嘉國,拜位逢時”,即描述在恰當時機被授予官職的場景。
指在祭祀、典禮等莊重場合中,行禮者所站立的具體位置。例如,《清會典事例·禮部·大祀》記載了清代祭祀時的儀節,明确提到“由降輦進至拜位”等流程,體現了對禮儀規範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暗黑白鸾尾北京郵電大學表背匠并頭紅玻璃絲超市乘墉侈靡侈盛吃準沖天礮初來戴眼東風人面凡濁沸沸揚揚胏腑非人費日概覽過論漢家飛将和邱鴻雁哀鳴花蟲嘉福姜太公金牋奏曲金硯舉止不凡兩忙稅連寫犁鋤尿流屁滾喬眉畫眼七辰輕騎欽味起眼镕調三月三日盛贊深墨石埭詩虎市重衰殘堂而皇之堂皇冠冕貪人田器忒忒文過遂非嗚呼哀哉五柳無牛捉了馬耕田仙蟾撨犷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