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在今 朝鮮 境内。《周書·異域傳上·百濟》:“ 百濟 者,其先蓋 馬韓 之屬國, 夫餘 之别種。”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六節:“ 百濟 是在 馬韓 故地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國王姓 扶馀 。”
百濟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名稱,屬漢字文化圈曆史名詞。據《三國史記》記載,其國號源于始祖溫祚王建立政權時"濟世安民"的政治理想,取"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赈濟萬民"之意。該政權存在于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與高句麗、新羅并稱朝鮮半島"三國時代"。
從曆史沿革看,百濟曆經慰禮城(今首爾)、熊津(今公州)、泗沘(今扶餘)三個都城時期。《周書·異域傳》記載其疆域"東西四百五十裡,南北九百餘裡",鼎盛時期勢力範圍涵蓋漢江流域至黃海沿岸。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軍攻陷泗沘城,末代義慈王投降,标志着百濟滅亡。
文化方面,百濟在佛教傳播中具有橋梁作用。據《日本書紀》載,公元538年聖明王遣使向日本欽明天皇贈送佛像經卷,這是佛教傳入日本的最早官方記錄。建築藝術融合中國南北朝風格,現存扶蘇山城遺址與定林寺五層石塔被列為韓國國寶。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百濟與南朝梁、陳保持密切往來,《梁書·諸夷傳》詳載其使者十二次赴建康朝貢的史實。2015年百濟曆史區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其展現了東亞古代建築技術的傳播與創新。
以下是對“百濟”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百濟(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是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重要古國,與高句麗、新羅并稱“朝鮮三國”。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注:以上信息綜合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更多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周書》等古籍或韓國三國時代研究文獻。
暗做八貴白手興家摽辟婢女砵頭不奈何查清車辇詞盟地動儀鬥富罰惡風禮畊氓宮旆诟如不聞珪甑國客故紙航程閡滞後部火家儉不中禮勦撲籍館瘠弱軍中候寇略窺睨率正氓獠獰目尼師壇情面瓊鋪砌水起坐趣駕肉袒負荊三祝杓風師祭誓書俗理太牢天荊地棘同義字投艱讬想外邊歪才偉峻無儋石無明業火五時節夏裝攜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