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草。 明 夏完淳 《謝康樂遊山》詩:“石蘚碧幛開,文藻曲波冷。” 王闿運 《會試萍始生賦》:“隱文藻與冰菭兮,若擥秀之可餐。”
(2).詞彩;文彩。《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文帝 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詞宗麗淫,於是 沮湧 失路, 靈均 當軸。” 明 徐複祚 《投梭記·哭友》:“想着你綰銀黃飄飄氣燁,想着你抒文藻翩翩錦纈。” 劉師培 《文說》:“自此以降,文藻空存,非復 屈 宋 之旨矣。”
(3).指文章;文字。《北齊書·儒林傳·馬元熙》:“少傳父業,兼事文藻。” 唐 陸法言 《<切韻>序》:“今返初服,私訓諸弟子,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
“文藻”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水草
指生長在水中的藻類植物。例如明代夏完淳的詩句“石蘚碧幛開,文藻曲波冷”,以及王闿運《會試萍始生賦》中“隱文藻與冰菭兮”,均以“文藻”形容水草的自然形态。
文采、詞彩
形容文章或言辭的華美與才華。如《三國志》評價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到“世重文藻,詞宗麗淫”,均強調文學創作的優美與修辭技巧。
文章、文字
泛指文學作品或書面表達。例如《北齊書》記載馬元熙“兼事文藻”,唐代陸法言在《切韻》序中提及“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均指對文字的運用與創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北齊書》等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文藻》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的文采或學識十分出衆,有極高的文化修養。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文”和“藻”。
根據《康熙字典》,《文藻》的部首是“文”,在左邊的位置。它的總筆畫數是14,具體拆分為:“文”字部分有4畫,“藻”字部分有10畫。
《文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文”表示文化、文字、學問等,而“藻”指的是美麗耀眼之意。因此,《文藻》指的是學問上的美麗和輝煌。
在繁體字中,《文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文藻》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繁體字中,“文”字的“文口旁”寫作“冖”,上方并列“文心旁”寫作“心”,下方“口字旁”寫作“口”。而“藻”字則寫作“艹”上面加“早”,下面寫作“巳”,右邊再加一個“艹”。整體來看,“文”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更加繁複。
1. 他當選為這個聯盟的領導人,完全是憑借他出衆的文藻。
2. 這位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華麗的文藻而聞名于世。
組詞:優秀的文藻、卓越的文藻、出色的文藻。
近義詞:文采、才華、學問。
反義詞:文化底蘊匮乏、粗魯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