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舍命;拼命。《吳子·勵士》:“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後漢書·仲長統傳》:“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晉 潘嶽 《西征賦》:“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亮。”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故 寧遠 司馬 濮陽 太守 陽瓚 , 滑臺 之逼,厲誠固守,投命徇節,在危無撓。”
(2).猶亡命。 晉 潘嶽 《西征賦》:“鑒亡王之驕淫,竄 南巢 以投命。”《宋書·沉攸之傳》:“其鋒陳營壁之主,驅逼寇手之人,若有投命軍門,一無所問。”
投命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舍棄性命,豁出生命”,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軍事語境,強調為某種目标不惜犧牲生命的決絕态度。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角度分述其釋義與用法:
“投命”指主動獻出生命,甘冒死亡風險。
《漢語大詞典》釋為:“舍命;拼命。” 其構詞中“投”含“棄置、投身”義,“命”即生命,二字組合凸顯孤注一擲的犧牲精神。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史書與軍事文獻:
“投命徇節,視死如歸。”
描述義士為節義而舍身的行為。
“士卒皆騰踴自赴,投命之日,野無遺兵。”
記載将士在戰場上拼死作戰的場景。
多用于忠義、戰争或危急情境,如:
含褒揚意味,強調主動性與崇高性,區别于被動“喪命”。
現代漢語中“投命”已罕用,但仍有仿古修辭用例,如:
“消防員投命火場,救出被困群衆。”
其精神内涵仍存于成語“舍生忘死”“奮不顧身”中。
參考資料
“投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舍命、拼命
指不顧性命地行動,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時刻的英勇行為。例如《吳子·勵士》提到“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強調舍命者的威懾力。
其他用例:
亡命、流亡
指因逃亡或避禍而隱姓埋名。如《宋書·沉攸之傳》中“若有投命軍門,一無所問”,即接納亡命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典及《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安土樂業奧古斯都暴謾鬓鵶不對逋惰瓿甊澄漿泥沉魚落雁川渟嶽峙惷惷楚頌砥刃放想風邪佛堂拱辰管攻心為上乖蹇光闆韓湘畫材渾沌氏交藉即此戒指靜塵京直巨函峻削開嚬可憐生蠟钗子冷暖自知聊浪隆道公砻坊謾切面條木梢娘行排煙宂擾燒鷰省睡沈住氣詩話衰絕水則書儈説不過統感圖南翼尾大诿誤溫室無親無故顯功鹹墨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