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舍命;拼命。《吳子·勵士》:“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後漢書·仲長統傳》:“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晉 潘嶽 《西征賦》:“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亮。”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故 寧遠 司馬 濮陽 太守 陽瓚 , 滑臺 之逼,厲誠固守,投命徇節,在危無撓。”
(2).猶亡命。 晉 潘嶽 《西征賦》:“鑒亡王之驕淫,竄 南巢 以投命。”《宋書·沉攸之傳》:“其鋒陳營壁之主,驅逼寇手之人,若有投命軍門,一無所問。”
“投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舍命、拼命
指不顧性命地行動,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時刻的英勇行為。例如《吳子·勵士》提到“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強調舍命者的威懾力。
其他用例:
亡命、流亡
指因逃亡或避禍而隱姓埋名。如《宋書·沉攸之傳》中“若有投命軍門,一無所問”,即接納亡命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典及《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投命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不顧一切地投身或奉獻。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投命的拆分部首為手和革,其中手表示人的手,革表示牛皮。投命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投命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遼東地區,也即今天的遼甯省。當時,人們常用“沖鋒陷陣”來表示壯烈犧牲。後來,該地區的民間将其改為“投命沖軍陣”。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表達方式逐漸演化為現在的成語“投命”。
在繁體字中,投命是「投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投命的漢字寫法為「投命」,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1. 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毫不猶豫地投命到戰場上。
2. 在他心中,為了信仰,他願意投命到任何困境之中。
1. 投入命運:全身心地奮鬥或投身某個事業。
2. 投身:全心投入或奉獻自己。
獻身、舍生取義、赴湯蹈火。
自我保全、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