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貪欲與嗔恚。《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貪嗔煩惱昏沉,也似睡夢何别。” 明 汪廷讷 《獅吼記·談禅》:“欲登彼岸,盡打滅貪嗔。”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蒙古起義清方檔案》:“諒不至以一念貪嗔,輕開殺戒。”
“貪嗔”是佛教核心概念,特指人性中兩種根本煩惱,合稱“三毒”中的前兩毒(第三毒為“癡”)。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字義拆分
二、佛教語境中的含義
在佛教教義中:
貪的本質是“粘着”
即對喜愛事物的強烈占有欲,如貪財、貪色、貪名,甚至貪戀某種境界。佛經比喻“如油沾布,難以洗淨”,說明貪欲會滲透到思想行為中。
嗔的本質是“對立”
當欲望受阻或遭遇厭惡事物時,産生敵對心态。輕則抱怨,重則引發暴力沖突。《敦煌變文集》記載:“貪嗔煩惱昏沉,也似睡夢何别”,形容其蒙蔽心智的作用。
三、修行意義
佛教認為貪嗔是輪回痛苦的根源,需通過持戒(克制貪欲)、修慈悲(化解嗔恨)等方法來對治。例如《獅吼記》中“盡打滅貪嗔”即指修行者需破除這兩種執念。
《貪嗔》這個詞是由貝部和言部組成,貝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財物和珍寶,言是獨體字,表示語言和言論。《貪嗔》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
《貪嗔》是佛教用語,其中“貪”表示貪欲,指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顧他人利益;“嗔”表示憤怒,指人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心生怨恨。佛教将貪欲和憤怒視為衆生苦惱的根源,貪嗔即是指這兩種惡習。
繁體字中,《貪嗔》的“貪”和“嗔”字分别保持不變,沒有變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貪嗔》中的“貪”字在右側會加上一個較小的“貝”字,表示貪欲之深;而“嗔”字在上方會加上一個類似雷電圖形的形狀,表示憤怒之大。
1. 人應該遠離貪嗔,修行向善之道。
2. 克制貪嗔是修煉佛法的關鍵。
1. 貪嗔癡:指人類三毒,分别對應貪嗔癡三種煩惱。
2. 防貪反嗔:指預防貪欲和憤怒。
3. 貪嗔心:指人心中的貪欲和憤怒。
1. 貪欲暴怒
2. 貪心好鬥
1. 滿足知足
2. 忍辱負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