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識幾 ”。謂知曉事物發生變化的幾微迹象。 漢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則識幾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選·祢衡<鹦鹉賦>》:“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機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歸燕》詩:“春色豈相訪,衆雛還識機。”
“識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識機”亦作“識幾”,指洞察事物變化的微妙征兆或先機,強調對潛在趨勢的敏銳感知。該詞源自古代文獻,常用于形容人聰慧、善于審時度勢的能力。
漢代典籍
唐代詩歌
杜甫《歸燕》詩雲:“春色豈相訪,衆雛還識機”,借燕子感知季節變化,暗喻對時機的把握。
多用于文學或評價性語境,如稱贊某人“識機應變”,或描述自然現象中生物對環境的敏銳反應(如杜甫詩中的燕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文選》《周易》注疏及唐代詩詞。
《識機》是一個成語,意指對形勢、環境的變化敏感,能夠準确判斷事情的利弊得失,以及抓住時機來做出正确的決策。
《識機》這個成語由“言”和“工”兩個部首組成。
“言”字的拼音是yán,部首是言字旁,總筆畫數為7。
“工”字的拼音是gōng,部首也是言字旁,總筆畫數為3。
《識機》這個成語最初出現在晉代陸機的《文賦》中,後來廣泛流傳并成為常用的成語。在繁體字中,“識”字的寫法為「識」,部首為言字旁;而“機”字寫作「機」,部首為木字旁。
在古代漢字中,“識”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直接用單個甲骨文表示的,也有加上“言”或其他部首的變體寫法。而“機”字古時的寫法也多種多樣,有用方法決斷的,也有用手執斧的。
1. 他非常識機,每次都能在市場波動的時候做出最佳投資決策。
2. 她對人際關系非常識機,總是能夠抓住機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 這個項目需要一個識機的領導者,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
組詞:
識人、識趣、自識之明、識才
近義詞:
洞察、明辨、眼光獨到
反義詞:
糊塗、遲鈍、愚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