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戀主的意思、戀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戀主的解釋

依戀君主。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诏詩表》:“僻處西館,未奉闕庭,踴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 唐 杜甫 《送司馬入京》詩:“歎君能戀主,久客羨歸 秦 。” 唐 錢起 《送陸郎中》詩:“事邊仍戀主,舉酒復悲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對"戀主"的釋義為"依戀君主",特指古代臣子對君王的忠貞之情。該詞由"戀"(眷戀)與"主"(君主)兩個語素構成,屬動賓結構,最早見于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對《九章·惜誦》的注解:"言己雖身放棄,心終不忘忠信,戀慕其主。"

從構詞法看,"戀"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慕也",強調深切的情感依附;"主"在《爾雅·釋诂》釋為"君也",代指最高統治者。二字組合後形成具有政治倫理色彩的專有名詞,《辭源》将其界定為"封建時代臣子對君主的眷戀之情",常見于奏章、詩文等書面文獻。

在古代文學中,該詞多用于表達士大夫的政治忠誠。如杜甫《奉送嚴公入朝》中"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即以"戀主"之情抒發憂國之心。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亦載:"屈原楚人,而眷眷宗國,雖流放不忘欲返,蓋戀主之至也。"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隨着封建制度解體,"戀主"逐漸演變為曆史詞彙,但在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時仍具有重要語義價值,其核心語義特征包含"單向度的情感投射""等級制的倫理關系"和"政治依附性"三重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戀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依戀君主,常用于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與情感依附。以下從詞義、出處及用法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戀主”指臣子或下屬對君主的深切依戀與忠誠,常以“犬馬戀主”比喻謙卑而懇切的情感。例如曹植在《上責躬應诏詩表》中自述“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即以犬馬自喻,強調對君王的忠心。

  2. 情感色彩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帶有謙卑、恭敬的語境,常見于臣子表忠心的詩文或奏表中。


二、文學出處與例句

  1. 魏晉時期

    • 曹植:“犬馬戀主情”(《責躬》),以動物對主人的情感類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
    • 鮑照:“犬馬戀主情”(《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延續了謙卑表忠的傳統表達。
  2. 唐代詩詞

    • 杜甫:“歎君能戀主,久客羨歸秦”(《送司馬入京》),通過贊頌友人的忠君之情,抒發自身政治理想。
    • 白居易:“歸欤吟可作,休戀主人杯”(《除日答夢得同發楚州》),以“戀主”暗喻對朝廷的牽挂。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1. 古典語境
    多出現在奏表、贈别詩、詠懷詩中,用于表明心迹或贊頌他人忠貞。如錢起《送陸郎中》“事邊仍戀主”,借送别場景強調忠君與職責的并重。

  2. 現代意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情感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可參考《曹植集》《杜工部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艾褐奧理白吃猴白決邦彜包背裝拔山蓋世坌溢補寫差夫長揖崇軌道館大盼盼得便遞升遁藏鰐海咯噔冠帶貫頤馘俘合時轟隆隆璜台鬟心揮羽佳木機妙駉那積修犒赉阆風涼氛禮察臨車吝口落湯鷄鹿蜀馬疕卯時馬昭妙年農務爬蜒偏信容範騰步天津新港通箇痛腳頭蓋偷居微辭魏珠烏乎夏景享堂小役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