餽問的意思、餽問的詳細解釋
餽問的解釋
饋贈慰問。餽,通“ 饋 ”。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明史·張四維傳》:“ 四維 家素封,歲時餽問 居正 不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縣大夫輒嘗餽問,以風示縣人。”
詞語分解
- 餽的解釋 餽 ì 同“饋”。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專業解析
"餽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餽”和“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贈送禮物并緻以問候,是一種禮節性的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代文獻對其的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餽 (kuì): 本義指“進食于人”,引申為“贈送食物”,後泛指“贈送”、“饋贈”。《說文解字》釋為:“餉也。從食,貴聲。”意指以食物款待或贈送。
- 問 (wèn): 本義指“詢問”,引申為“問候”、“慰問”、“探訪”。
- 餽問: 二字結合,意為“贈送禮物以表問候”或“帶着禮物去探望、慰問”。它強調的是在表達關切、問候之情時,伴隨有物質上的饋贈,體現了古代禮儀中物質與精神關懷的結合。
-
核心含義與用法:
- 禮節性饋贈與問候: “餽問”指為了表達敬意、關心、慰問或建立良好關系,向對方贈送禮物(通常是食品或其他物品)并緻以問候的行為。這種行為常見于親友往來、官場交際、探望病人或慰問遭遇變故者等場合。
- 社會功能: 在古代社會,“餽問”是維系人際關系、表達情感、履行禮節的重要方式,體現了“禮尚往來”的文化傳統。
- 語境: 多用于描述正式或較為鄭重的場合,區别于一般的閑聊或單純的物質贈與。例如,《後漢書·逸民傳·周黨》中記載:“鄉佐服其義,輿歸養之,數日方蘇,既悟,乃曰:‘狂癡造次,幸蒙全濟,何以餽問?’”這裡的“餽問”就包含了感謝和問候之意。
-
近義詞辨析:
- 饋贈/饋遺: 側重于物質的贈送行為本身,不一定包含明确的問候意圖。
- 問候/慰問: 側重于言語或情感上的關切,不一定伴隨物質饋贈。
- 餽問: 同時包含了物質饋贈和言語/情感問候兩個層面,是二者的結合體。
“餽問”是一個承載着豐富禮儀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特指為了表達問候、關心、敬意或慰問而向對方贈送禮物的行為。它超越了單純的物質往來,是古代社會人際交往中情感表達與禮節履行相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餽”和“問”的釋義及“餽問”詞條的收錄。
- 《辭源》(商務印書館):對“餽”和“問”的古義解釋及“餽問”用法的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提供“餽”和“問”的常用義項及複合詞“餽問”的解釋。
- 《說文解字》(許慎):對“餽”字本義的解釋。
- 古代文獻用例(如《後漢書》等):提供“餽問”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餽問”是“饋問”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通過贈送禮物表達慰問或情誼的禮節性行為,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用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餽問”由“餽”(通“饋”,意為贈送)和“問”(指探望、問候)組成,字面意思為通過贈送禮物進行慰問或表達關切。例如:
晉代周處《風土記》提到蜀地年末有“餽歲”習俗,即人們互相贈送禮物以表慰問。
《明史·張四維傳》記載張四維家族常向權貴“餽問”,以示禮數周全。
-
文化背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餽問”是維系人際關系的常見方式,尤其在節日、慶典或探病等場合。例如清代戴名世《先君序略》提到地方官員通過“餽問”樹立榜樣,引導民風。
-
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饋贈、慰問、贈禮。
- 反義詞:索取、漠視。
- 延伸場景:除實物贈與外,也可指通過書信、言語等傳達關懷(參考中的“回饋問卷”用法)。
權威性補充
滬江線上詞典(高權威性)明确指出,“餽問”在古籍中常以“饋問”形式出現,兩者互通,核心含義為“以禮相贈,表達情誼”。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或特定禮儀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風土記》《明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芩班揚鄙靡餐具丑侪大裘跌卦丁夫二程肥圓耕鋤詭伏歸鞅故君滾轉鬟鳳黃生借書說壺郎禍從天上來簡誣解酲潔馨急濑跻陵極慮激清急松松久久不忘哭天喊地蠟丸體廉謹栗駭轣辘鳥雀怕事前覆後戒悄悄峭整傾路窮本秋怨善田沙柱神飛色舞史不絶書私塞堂花跳傘聽許痛心絕氣畏簡書微旨蝸名微利五倍子遐赆香芬響振纖謀小苦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