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饋贈慰問。餽,通“ 饋 ”。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明史·張四維傳》:“ 四維 家素封,歲時餽問 居正 不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縣大夫輒嘗餽問,以風示縣人。”
“餽問”是“饋問”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通過贈送禮物表達慰問或情誼的禮節性行為,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用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餽問”由“餽”(通“饋”,意為贈送)和“問”(指探望、問候)組成,字面意思為通過贈送禮物進行慰問或表達關切。例如:
晉代周處《風土記》提到蜀地年末有“餽歲”習俗,即人們互相贈送禮物以表慰問。
《明史·張四維傳》記載張四維家族常向權貴“餽問”,以示禮數周全。
文化背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餽問”是維系人際關系的常見方式,尤其在節日、慶典或探病等場合。例如清代戴名世《先君序略》提到地方官員通過“餽問”樹立榜樣,引導民風。
近義與延伸
滬江線上詞典(高權威性)明确指出,“餽問”在古籍中常以“饋問”形式出現,兩者互通,核心含義為“以禮相贈,表達情誼”。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或特定禮儀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風土記》《明史》等文獻來源。
《餽問》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詞,用于形容某人平時與别人交往時非常有技巧,善于引導對方說話,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社交場合中的表現,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謀取私利而故意進行暗中調查的行為。
《餽問》由"食饣"(shí)和"口"(kǒu)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五筆輸入法的編碼是:521155
《餽問》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覽冥訓》這本漢代文獻。在傳承中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中的“饋訊”。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有所不同,與現代漢字存在差異。古時候的《餽問》以"襄"(xiāng)代替現代字中的"饋",但意思相近。同時,由于古代的書寫風格獨特,古漢字的字形和結構與現代漢字也存在一些差異。
1. 他在社交場合中總能巧妙地運用《餽問》的技巧,聰明地引導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
2. 警方利用《餽問》的手法,終于得到了嫌疑人的重要線索。
餽賄(kuì huì):用財物賄賂他人以謀取私利
餽食(kuì shí):犒賞給士兵或下屬的食品
近義詞:盤問(pán wèn)、探問(tàn wèn)
反義詞:坦白(tǎn bái)、避問(bì wè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