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慮的意思、無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慮的解釋

(1) [more or less]∶不計慮,指大約,大概

無慮百十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無慮五六萬。——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無慮十來人

(2) [worry about nothing; think about nothing]∶無所顧忌,沒有挂念

無憂無慮

(3) [consider about nothing]∶不用考慮,不值得重視

無慮甲兵十萬,老夫自有破敵妙計

詳細解釋

(1).沒有深謀遠慮。《孫子·行軍》:“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杜牧 注:“無有深謀遠慮,但恃一夫之勇,輕易不顧者,必為敵人所擒也。”《後漢書·安帝紀》:“比年雖獲豐穰,尚乏儲積,而小人無慮,不圖久長,嫁娶送終,紛華靡麗。”

(2).不要擾亂。《呂氏春秋·長利》:“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 高誘 注:“慮,猶亂也。”一說不要阻滞。 陳奇猷 校釋:“慮落、留三字蓋雙聲兼疊韻,自可通假。《説文》:‘留,止也。’……‘無慮吾農事’,蓋謂無滞止吾農事,即今語‘勿躭擱我的農事’耳。”

(3).無所憂慮;不愁。《淮南子·原道訓》:“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 唐 司空圖 《漫題》詩之三:“率怕人言謹,閑宜酒韻高。山林若無慮,名利不難逃。”《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鈍秀才 ﹞初時還怕他還鄉……又有人傳言道:是隨 趙指揮 糧船上京,被 黃河 水決,已覆沒矣。心下坦然無慮。”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群芳榜》:“凡有言,無慮不從。”參見“ 無憂無慮 ”。

(4).大約;總共。《周髀算經》卷下:“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未有定。” 趙爽 注:“無慮者,粗計也。”《漢書·馮奉世傳》:“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信用六萬人。” 顔師古 注:“無慮,舉凡之言也。無小思慮而大計也。” 宋 周密 《武林舊事·西湖遊幸》:“﹝ 壽皇 ﹞遊幸湖山,禦大龍舟。宰執從官,以至大璫應奉諸司及京府彈壓等,各乘大舫,無慮數百。”《明史·顧憲成傳》:“ 憲成 既廢,名益高,中外推薦無慮百十疏。” 郭沫若 《羽書集·紀念台兒莊》:“參加火炬遊行的通合 武漢 三鎮,無慮有五十萬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慮”是漢語中兼具本義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表示“無所憂慮” 本義指沒有憂愁或顧慮,屬于心理狀态的描述。例如《莊子·天地》載“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此處強調心境豁達、無所挂礙的狀态(來源:漢典)。此用法在古漢語中常見,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亦含無慮而自在的哲學意蘊(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二、表示“大約、大概” 引申為對數量或範圍的估測,屬副詞用法。《漢書·食貨志》載“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顔師古注曰“無慮,亦謂大率無小計慮耳”,即粗略統計之義(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文體。

該詞的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規律,既承載情感表達功能,又兼具邏輯推斷作用。古籍用例與權威辭書釋義可交叉印證其語義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無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 表示“大約、大概”

    • 用于數量或情況的粗略估算。例如:“無慮百十人”(清·邵長蘅《青門剩稿》),指大約有百來人。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強調不精确計算。
  2. 形容“無憂無慮”的狀态

    • 指沒有煩惱或牽挂,如“無憂無慮”的常見搭配。例句:“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淮南子·原道訓》)。現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輕松自在的生活狀态。
  3. 指“無需考慮”或“不值得重視

    • 表示對某事物不必費心,如“無慮甲兵十萬,老夫自有破敵妙計”。強調對資源的自信或對問題的輕視。
  4. 古漢語中的特殊含義

    • 缺乏深謀遠慮:如《孫子·行軍》中“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批評缺乏戰略眼光。
    • 不要擾亂:見于《呂氏春秋》中的“無慮吾農事”,意為不要幹擾農事。

注意:現代漢語中,“無慮”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成語“無憂無慮”或仿古語境中。其與“無憂”的區别在于,“無慮”更偏向不費心思的狀态,而“無憂”單純指沒有憂愁。

别人正在浏覽...

按彈百馮邦治撥解不濟事操矛入室遲顧叢倒湊付摧燒打麼诃單刀碓坊放還霏落拊膈耕藉管照诂經精舍害想花撲撲活師降使京圻迥異就将絶望橘山考質累帝領憑埋葬盲飇貓奴膜視蔫頭蔫腦憑據情品祈農瓊香人非草木三戶三江設象十二因緣事要帥垣説誇死冤家淘析跳落提奬塗澤微才溫源谷香裓祥芝小山邪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