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繁盛貌。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詩:“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2).為燦爛、絢麗貌。 明 朱有燉 《神仙會》第一折:“怎撇得美紺紺風月所,花撲撲錦前程。”
(3).形容隆重鋪張,繁華熱鬧。《西遊記》第九七回:“那媽媽想恨 唐僧 等不受他的齋供,因為花撲撲的送他,惹出這場災禍。”
“花撲撲”是一個形容詞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繁盛、茂盛的樣子
多用于描述植物(尤其是花朵)繁茂的景象。例如:
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杜鵑啼時花撲撲。”
燦爛、絢麗奪目的形态
強調色彩或形态的鮮豔絢麗,如明代朱有燉《神仙會》中“花撲撲錦前程”,形容前程如繁花般燦爛。
隆重鋪張、熱鬧繁華的場景
常見于描述儀式或場面的盛大,如《西遊記》第九七回提到“花撲撲的送他”,指用隆重的方式送行。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古典文獻中更偏向前兩義,而現代用法可靈活引申。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花撲撲》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花朵綻放的樣子,展現出美麗的景象。
《花撲撲》包含兩個部首:花(huā)和撲(pū)。
花的筆畫數目為7,撲的筆畫數目為7。
《花撲撲》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折李白詠花》詩中。該詩以花撲撲辭藻,描繪了李白的詩全盛時期。
《花撲撲》是《花撲撲》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花撲撲》并沒有發生變化,與現代寫法相同。
1. 春風吹來,花撲撲地開放着。
2. 院子裡的玫瑰花一片花撲撲的,美不勝收。
1. 花枝撲撲
2. 花瓣撲撲
3. 花香撲撲
花簇簇、花朵綻放、花兒搖曳
花謝落、凋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