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病症名。指水飲久停化痰,流移脅肋之間,以緻有時脅痛的病症。 晉 葛洪 《抱樸子·極言》:“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巴豆》:“巴豆,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
痰癖是中醫病症名,指水飲久停化痰後流聚于胸脅之間,導緻脅肋疼痛的病症。以下是詳細解釋:
痰癖由體内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飲停滞日久化痰,痰邪積聚于胸脅部位,形成時發時止的疼痛。其病機與寒熱之氣搏結、痰飲滞留相關,屬于“痼疾”範疇(即慢性遷延性疾病)。
主要症狀為脅肋間陣發性刺痛,疼痛位置相對固定,常因痰飲積聚或寒熱刺激誘發。古籍《抱樸子》提到“飲過則成痰癖”,提示過量飲水或飲食不節可能加重病情。
中醫治療以化痰散結、疏肝理氣為主。如《本草綱目》記載巴豆可破“痰癖”積聚,另有古籍提及枳殼丸等方劑,含枳殼、柴胡等藥材,可調和氣機、緩解疼痛。
痰癖與“飲癖”類似,均屬痰飲病證。日常需注意飲食適度,避免過量飲水或暴飲暴食,可參考“飯前喝蘿蔔湯”等方法輔助調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方或古籍原文,可查閱《諸病源候論》《抱樸子》等中醫典籍,或參考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痰癖是指對自身體内痰液的異常依戀,乃是一種病态心理。患者對自己咳出的痰液情有獨鐘,常常将其觀察、保存甚至食用,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和健康。這種心理疾病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痰癖的部首是疒(病字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是10畫。
痰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文獻。繁體字“痰癖”在中文繁體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痰癖”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寫法,如“痰癖”。
他患有痰癖,每天都無法控制地觀察自己咳出的痰液。
痰液、痰氣、痰咳、痰瘀
痰症、咳痰
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