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相信。《詩·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隻,不諒人隻。” 毛 傳:“諒,信也。”《楚辭·離騷》:“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 汪瑗 集解:“不諒謂不信己瓊佩之美也。”
(2).不信實,不誠實。 漢 張衡 《東京賦》:“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諒兮,何雲巖險與襟帶。”
(3).謂不拘于小信。《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貞而不諒,通而能固。”
(4).不體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于去惡》:“兄誠不諒我之深矣。欲不言,則此心無以自剖,驟言之,又恐驚為怪異。奈何?”
“不諒”的漢語詞典釋義
“不諒”為漢語複合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諒”構成,本義指“不體諒、不信任”,後衍生出多重含義。
本義:缺乏體諒或信任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不諒”指對他人處境或情感不予理解、寬容。例如《詩經·鄘風·柏舟》中“母也天隻,不諒人隻”,意為母親與蒼天均不體諒自身心意。
引申義:違背誠信或道義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不諒”可表“不守信用”,如《論語·衛靈公》“君子貞而不諒”,強調君子堅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文學語境中的情感表達
古典文學中,“不諒”常表達人際隔閡或對命運不公的慨歎。如明代歸有光《祭外姑文》“知我者希,孰為聽之?不諒人隻,亦已焉哉”,抒發無人理解的孤獨感。
近義詞對比
《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将“不諒”與“不恤”“不容”對比:“不恤”側重漠不關心,“不容”強調堅決否定,而“不諒”更偏向主觀情感上的疏離。
參考來源
“不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不諒”的核心含義為“不寬容”,但在不同曆史文獻中衍生出更豐富的解釋。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詩經》《論語》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百能百俐卑贊廷式北征便步不經事參訣車費摛光吃苦不甘侈靡疵诋刺谒到處碰壁燈台不自照帝道帝勳兌撥頓阻鵝頭凡戎車鳳傳風發關綜固體地球物理學函丈朚伥極好金聖歎就罄齎挽跻陟看上靠天楞睜連廂蒙罩明火執械蜜筩皤腹钤鍵千釀阙位裙襦取侮榮觀肉眼桑末山湫盛王十二巫峰女淑慧思慕題叅通都大邑僮豎圖白忒退潮外外戲樓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