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汚隆”。 1.升与降。常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汉 刘向 《列仙传·马丹赞》:“ 马丹 官 晋 ,与时污隆,事 文 去 献 ,显没不穷。”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国有否泰,世有污隆。”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汚隆,道术之醇驳,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取辩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
(2).指地形的高下。 晋 潘岳 《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 明 刘基 《再用韵》:“旱魃为妖殄岁功,田畴龟坼徧污隆。”
污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地理形态 该词由“污”(低洼积水之地)与“隆”(隆起的高地)组合而成,最初指代地形的高低起伏。如《淮南子·地形训》载“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虽未直接使用“污隆”二字,但已体现古人通过地形高低观察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
二、哲学与历史引申义 在《周易》阴阳辩证体系影响下,该词演变为表达盛衰兴替的哲学概念。《周易·乾卦》强调“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揭示事物发展必经历起伏的规律,此为“污隆”词义升华的哲学基础。后世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论及“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进一步印证了该词在历史观层面的应用。
三、文学修辞功能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该词常作为意象化表达。如《文心雕龙·时序》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论述,虽未直用“污隆”,但其“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表述,与“污隆”所承载的盛衰变迁意涵形成互文参照,体现了该词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延伸使用。
权威参考文献:
“污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世道兴衰或政治更替
指社会盛衰、政治起伏的状态。例如:
近义词与用法
常与“否泰”“兴替”等词搭配,表达历史或社会的动态变化,如“与时污隆”(顺应时代盛衰)。
地形的高低起伏
“污隆”既可抽象表达社会、政治的盛衰(如“世有污隆”),也可具象描述地形变化(如“川陆污隆”)。其核心语义围绕“升降”展开,需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菴蔚冰消冻解逋抗长怀诚切大妈盗掘倒喇道心等身书独行其道独辟蹊径扶倾感愕感跃个中妙趣观仰诖伪还值嗨子戏河清社鸣画虎画皮难画骨慌张势煞佳良监莅夹心齑馎饦讦难饥倦景相锦心绣肠拘絏孔瘁浪沤岚烟老叟帘押寥若晨星泠人六参駡唧唧帽带母昆耙耱骑缝印晴虹丘茔佉仓生洲折俎识二五而不知十衰葛殊功殊远特简题糕五是误译绁羁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