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worship and confession] 舊時請僧道念經禮拜,為人忏悔罪過,消災免禍
他們家為這小長毛鬼拜忏念佛燒紙錠,記不清有多少次了。——茅盾《春蠶》
僧尼為信徒拜佛誦經以忏悔罪業,或超度亡靈。 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後 死後,集錄佛經語句為《梁皇忏》十卷,命僧衆拜誦祈禱。相傳這是拜忏之始。 明 吳炳 《畫中人·旅襯》:“不須另請男衆,小尼原會拜懺的。”《儒林外史》第四回:“衆和尚喫完了齋,洗了臉和手,吹打拜懺。”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鄉下迷信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經是迷信,拜忏打醮是迷信,墳地風水也是迷信。”
拜忏,又稱禮忏,是佛教中一種通過禮拜諸佛菩薩、忏悔罪業的宗教儀式,具有消災祈福、淨化心靈的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拜忏指信徒通過誦經、禮拜等方式,向佛菩薩忏悔自身罪業,并祈求消災免禍。其核心在于“忏除過往罪業,悔改不再重犯”。
拜忏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自我反省與修正的修行方式。其核心在于“知行合一”——既承認過錯,更需踐行改過。如需更深入了解具體儀軌,可參考《梁皇忏》等佛教經典文獻。
《拜忏》是一個詞語,意思是進行忏悔或懺悔的儀式。在宗教或精神信仰方面,人們常常會通過拜忏來向神明或高于自己的力量表達懺悔與忏悔之情。
《拜忏》這個詞的部首是手(扌)和心(忄),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拜忏》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拜忏》這個詞的來源源于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拜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進行忏悔與懺悔的方式,以達到心靈淨化和得到寬恕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拜忏的寫法為「拜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拜忏的形狀略有差異。其中,拜字古時的寫法是「礻/示+手」,而忏字的古代寫法是由「飠」和「心」組成。
1. 他每年都會去拜忏,以祈求心靈的淨化。
2. 在佛教寺廟裡,信徒們會舉行拜忏儀式,以祈求佛祖的加持。
懺悔、忏悔、忏懺、忏愧、忏悟、修拜、拜谒、忏悔者
忏悔、懺悔、悔過、悔罪、忏愆、自責
自滿、自得、得意、心安理得、不懺悔、不忏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