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矢的意思、束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矢的解釋

一束箭。數量說法不一。《詩·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朱熹 集傳:“五十矢為束,或曰百矢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 鄭玄 注:“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個與?”《國語·齊語》:“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韋昭 注:“十二矢為束。” 清 錢謙益 《陸孟凫墓志銘》:“贖鍰自束矢已上,署字輒泚筆不下。”參見“ 束矢鈞金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束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束矢”字面指一捆箭矢,但具體數量存在多種說法:

  1. 《周禮·秋官》鄭玄注提出「一弓百矢」的說法,認為“束矢”可能指百支箭;
  2. 朱熹在《詩集傳》中注釋為「五十矢為束」;
  3. 《國語》韋昭注則記載「十二矢為束」。

二、文化引申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衍生出兩層象征意義:

  1. 受限制狀态:比喻人或事物被束縛,無法自由發展(如箭矢被困在箭袋中無法射出);
  2. 法律程式象征:西周時期訴訟制度中,原告需繳納一束箭作為訴訟擔保,體現「以物證誠」的司法理念(見《周禮·大司寇》)。

三、相關典故

在《詩經·魯頌·泮水》中出現過文學化描寫:「角弓其觩,束矢其搜」,形容箭矢整裝待發的狀态。同時與「鈞金」組合為「束矢鈞金」,特指古代訴訟繳納的財物,後引申為珍貴人才或事物的代稱。


提示:該詞的具體釋義需結合文獻語境,不同曆史時期對「束」的數量定義存在差異。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周禮》《國語》等先秦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矢

束矢(shù y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束(shù)和矢(yǐ)。

束字是由“⺲”和“⺾”兩個部首組成,拆分成“戈”和“缶”。戈表示兵器,缶表示物品與容器。束字的基本意思是用繩索或繩帶将東西固定在一起。

矢字是由“矢”部首和“⺮”部分組成。矢部表示箭,⺮表示竹子。矢字的基本含義是箭。

束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尚書》中的“賜矢”,意為給予箭矢作為禮物或獎勵。在現代漢語中,束矢有時也用來比喻給予批評或警告。

在繁體字中,束矢保持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束矢沒有繁瑣的筆畫結構,相對簡單。束字的古代寫法中,戈和缶的形狀更加方正簡單;矢字的古代寫法中,矢和⺮的結構也更加簡練。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束矢,例如:

1. 他向對手發送了一支束矢,警告他停止進攻。

2. 我在生日時收到了父親賜的束矢,深感他對我成長的關心。

在組詞方面,可以由束矢衍生出其他詞語,例如:

束縛(shù fù):用繩索或其他物品将東西固定在一起。

箭矢(jiàn yǐ):指箭頭和箭杆組合而成的射擊工具。

近義詞為束縛、固定,反義詞為釋放、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