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賀。《後漢書·桓榮傳》:“ 永平 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遷越騎校尉,詔勑太子、諸王各奉賀緻禮。” 唐 元稹 《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 魏 之人,老者聞見平時多出涕,少者不知所以然,百辟、四方皆奉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三位道:‘我們一定奉賀。’”
奉賀是漢語複合詞,由“奉”與“賀”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恭敬地祝賀或獻上慶賀,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體現對受賀者的尊重。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為“恭敬地用手捧着”,引申為恭敬地給予、呈獻,如“奉獻”“奉上”。含謙敬色彩,體現行為方的禮節性。
指以言辭或禮物表達慶賀,如“祝賀”“賀喜”,強調對喜事的肯定與祝福。
恭敬地向他人表達祝賀之情,多用于重要慶典、晉升、壽誕等場合。
例:“親友奉賀其喬遷之喜,贈禮以表心意。”
兼具莊重性與儀式感,較“恭喜”“祝賀”更顯正式,常見于書面語或傳統禮儀。
明确标注“奉賀”為敬辭,釋義為“恭敬地祝賀”。
引清代《儒林外史》例:“合城文武官都來奉賀。”(第10卷,第987頁)
《禮記·曲禮》載:“賀娶妻者曰:‘某子使某,奉賀。’” 體現其禮儀傳統。
詞語 | 差異點 |
---|---|
祝賀 | 通用詞,口語/書面皆可 |
恭賀 | 強調态度恭敬,略近“奉賀” |
奉賀 | 側重行為莊重與儀式感 |
參考資料:
“奉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恭敬地祝賀,主要用于正式場合表達慶賀之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拆分
組合意義
二字結合後,強調以謙恭的态度向對方表示祝賀,常見于書面語或禮儀性場景()。
傳統文獻
如《後漢書·桓榮傳》中“诏敕太子、諸王各奉賀緻禮”,唐代元稹的墓志銘中“百辟、四方皆奉賀”,均用于皇家或官方慶典()。
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隆重場合,如賀信、祝詞等。例如:“欣聞貴校百年華誕,謹奉賀詞以表敬意。”()
總結來說,“奉賀”是帶有傳統敬語色彩的祝賀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禮儀場景仍具表現力。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畚锸扁扁邊沖不言材俊昌曆成名成家撐霆裂月次躔大羅神仙蹈籍倒裳索領地球輻射帶東奔西向踱方步飛砂揚礫肥益分别浮積工讀苟若龜年鶴算洪細歡君活口簡諧振動金窠雞斯鸠七咤來遲賫志以沒痨瘵老主顧寥梢戾園陸居茅山麽那披翫青州麴秦鏡秦腔毬寒豈唯齊足熱天如山壓卵三豹散離飾情矯行霜溪説喜束系四起無名之樸鄉道仙州錫賜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