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了如指掌的意思、了如指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了如指掌的解釋

[have sth.at one’s fingertips; know as one know his ten fingers; know like a book; know as well as a beggar knows his bag] 形容對情況極為清楚

對他們的活動,他完全了如指掌

詳細解釋

語出《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 孔子 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説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後以“了如指掌”形容對事物的情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宋 張商英 《護法6*論》:“ 唐 張燕公 所記 梁朝 四公者,能知天地鬼神變化之事,了如指掌。” 清 許旭 《閩中紀略》:“洋洋二千餘言矣,大抵首事勢,次糧餉,次兵将,次間諜,次外國,聚米畫沙,了如指掌。”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他的一舉一動敵人無不了如指掌。”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工商界的基本情況,他是了如指掌的。”


見“ 瞭若指掌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了如指掌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了如指掌”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了如指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對事物了解得極其透徹清晰,如同觀看自己手掌上的紋路一般。其中:

二、出處與典籍依據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論語·八佾》。記載孔子回答魯國太師關于禮制的問題時,曰:“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後演化為“了如指掌”,用以形容對事物洞悉之深。此典故見于《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是儒家經典對認知境界的生動表述。

三、用法與語境

  1. 權威性應用場景

    • 學術研究:如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辨析古制時,稱“聖賢之于禮,可謂了如指掌”;
    • 曆史記載:《明史·徐達傳》載朱元璋贊徐達“九邊險要,了如指掌”,體現軍事統帥的精準掌控力;
    • 現代語境:多用于描述專家對專業領域的精通,如“他對芯片制造工藝了如指掌”。
  2. 近義詞辨析

    • “洞若觀火”:側重對發展趨勢的清晰預見(如《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
    • “如數家珍”:強調對熟悉事物的詳盡羅列;
    • “了如指掌” 更突出對複雜體系的系統性把握,兼具深度與細節。

四、權威詞典佐證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修訂版)釋義:

了如指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比喻洞察事理,透徹分明。

此定義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成語詞典》共同采納,确立為現代漢語規範用法。

五、語義深化與認知價值

成語凝結了中國傳統認知哲學中的“格物緻知”思想(《禮記·大學》),強調通過細緻觀察達到真理認知。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學者符淮青在《漢語成語釋義研究》中指出,該成語的“掌紋”隱喻,生動體現了漢語“以具象表抽象”的思維特征。


參考資料

  1.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
  2.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3. 符淮青《漢語成語語義演變分析》,語言研究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了如指指掌”是一個形容對事物了解極為透徹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了如指掌”字面意為對事物的熟悉程度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晰,引申為對情況、細節或事物的本質掌握得極其全面透徹,毫無模糊之處。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論語·八佾》。孔子在回答“禘祭”相關問題時,以“示諸斯乎”并指向手掌的動作,表達對天下事理的通曉,後演變為“了如指掌”的典故。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語義擴展

該成語不僅用于描述對具體事物的了解,還可引申為對抽象概念(如形勢、規律)的深刻把握。例如“他對市場趨勢了如指掌”。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成語故事)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天使璧麗餔祿蠶熟産婦茶葉蛋塵渎成遂赤丁子揣度船到橋門自會直大行星敦阜二踢角封建論風月債拂汨枎疏高帆高院貴賤桂轺鍋底錢國喪繭蔔接響絶嗣科降課養類類淩兢曆運輪唱曲賣乖弄俏瞀見拈周試晬賠墊賠贈篇首傾竭窮敝确保三刺森冷傷忡雙秤庶兄弟四楞鐧隨車雨邃僻孫思邈探夥天蹴天王堂同齡圖繪吞剝違中武滿逍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