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科的意思、武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科的解释

科举时代专为考试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 唐 武则天 长安 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 明 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 清 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 光绪 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武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考试科目,其发展与特点如下:

  1. 起源与沿革

    • 武科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首次设立武举制度,成为科举体系的一部分。
    • 宋代延续武科,但考试内容受“重文轻武”政策影响,逐渐增加军事理论比重。
    • 明代中期(成化四年,1478年)正式确立武乡试、武会试制度;崇祯四年(1631年)增设殿试。
    • 清代进一步规范化,增加童生试,考试流程与文科举类似,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2. 考试内容

    • 外场:侧重武艺技能,包括马箭、步箭、弓力、刀术、举重(石)等体能项目。
    • 内场:考察军事理论,如默写《武经七书》等兵法典籍。
    • 唐代还注重应试者外貌,要求“躯干雄伟,可为将帅”。
  3. 制度特点

    • 与文科举并列,但地位较低,且长期不定期举行,直至明清才形成稳定体系。
    • 选拔流程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合格者称“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等,冠以“武”字与文科区分。

武科是古代军事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武并重”的传统治理思想,其兴衰与各朝代军事需求密切相关。若需更详细史料,可参考《文献通考》《明史·选举志》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武科

武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武”和“科”。

部首和笔画

“武”字的部首是“欠”,笔画数为8。

“科”字的部首是“禾”,笔画数为9。

来源

“武科”一词最初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其中“武科”指的是尚武科举,即儒家学问和武力培训并重的科举制度。

繁体

“武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武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武科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例句

1. 他通过武科考中了第一名。

2. 哥哥是武科的状元。

组词

1. 武进科: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武進士科。

2. 武学:指研究武艺和武器的学问。

3. 科举:指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近义词

1. 武将:指担任军队主要指挥职务的军事人员。

2. 武士:指中世纪日本的军人阶层。

反义词

1. 文科:指以文学、历史、哲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 文人:指以文学、文艺等为主要从事领域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

白梅誖乱迸跃播名补阙抄内城北徐公船夫处变遳脆得天独厚佃科凋寡第二国际二旬九食番陈访牌虙妃纲纽哏哏戈什广员寒晓画架涣彰货求荐享进脩给事继兴凯乐恳苦空夐联绵字獠徒龙烟驴颓灭威木桩泮奂权近日月鋭锋三不入埽墓僧字食不遑味疏朗朗庶尤丝忽搜刔损人安己太一天上麒麟童身无不闲厩消炎片峡云洗垢求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