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樂的意思、武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樂的解釋

頌揚武功的舞樂。同“ 文樂 ”相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周文王 ﹞作武樂、制文禮以奉天。”《公羊傳·宣公八年》“萬者何?幹舞也” 漢 何休 注:“幹謂楯也。能為人扞難而不使害人,故聖王貴之,以為武樂。”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 李延年 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 後漢 以給邊将軍。 和帝 時萬人将軍得用之。 魏 晉 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樂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基本釋義 武樂指與軍事、武功相關的禮儀樂舞,特指周代六代舞中的武舞部分,與文舞(文樂)共同構成古代雅樂體系。其核心特征是使用幹、戚等兵器道具,通過隊列變化展現戰争場景。

二、曆史淵源

  1. 周代禮制:周武王伐纣後創編《大武》,以樂舞形式再現牧野之戰,成為武樂典範。《禮記·樂記》記載該樂舞"發揚蹈厲",彰顯"禁暴戢兵"的戰争倫理。
  2. 等級制度:按《周禮》記載,武樂使用需符合禮制,天子用八佾(64人),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體現嚴格的等級規範。

三、文化内涵 武樂承載着"止戈為武"的哲學思想,《樂記》強調其"象成者也"的特征,即通過藝術化演繹戰争過程,達到歌頌武功、警示暴力的雙重目的,實現"武以載道"的政治教化功能。

四、相關概念對比 與文樂(如《雲門》《大韶》)側重表現揖讓之德不同,武樂側重展示征伐之威,二者共同構成"禮樂相濟"的治理體系,印證《左傳》"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治國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

“武樂”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頌揚武功的舞樂
    武樂是古代用于彰顯軍事成就的舞蹈音樂,與“文樂”(表現禮制與教化的樂舞)相對。例如,西周時期的《大武》即為武樂代表,歌頌周武王伐纣的功績,表演時舞者持兵器(幹戚),展現戰争場景。

  2.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到周文王“作武樂、制文禮以奉天”。
    • 《公羊傳》注解中稱武樂為“幹舞”,象征以武力護佑百姓。

二、文化内涵與評價

三、其他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武樂”解釋為成語,指“戰争與和平的轉換或并存”。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解讀。

“武樂”的核心含義為古代軍事主題的樂舞,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禮》《春秋繁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門襟鼈懆斃命蠶箔參假參五骖禦草止錯筍達吏第宅鬥色亸剝阸限翻海蜚螭改轅易轍工字鋼寡功弘法護鈴護喪揀發見口激變钜藩愧恨勞主淚下如雨勒竹孷孖理庶流氓無産者率達茅盾眇芒默教鳥籠霈澤捧毂推輪纰戾乾筴筴譴告千裡駒親疏貴賤髯虵入伍三不時三師七證盛麗失曉收刈水瓶私照望秋夏鼎商彜銷镕夏熟谷物下邑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