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渺茫 ”。
“眇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渺茫”,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眇芒”讀作miǎo máng,本義指遙遠模糊、難以清晰辨識或實現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與時空、境遇或情感的不可捉摸性相關。
時空的遙遠模糊
如唐代韓愈詩句“坐令再往之計堕眇芒”,形容計劃或目标因遙遠而難以達成,類似現代“渺茫”的用法。
生死境遇的隔絕
韓愈另一句“死者長眇芒,生者困乖隔”,通過“眇芒”強調逝者與生者之間的鴻溝,暗含生死相隔的蒼茫感。
情感的迷茫無奈
宋代王安石在《胡笳十八拍》中用“再往之計堕眇芒”,表達對現實困境的無奈和未來方向的迷失。
“眇芒”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多被“渺茫”替代,主要用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其核心意象可引申為虛實交織、難以把握的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韓愈《感春三首》:“死者長眇芒,生者困乖隔。”
(逝者已遠隔蒼茫,生者困于現實的疏離。)
《眇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為微小的光芒。這個成語形容光線微弱、微光閃爍的樣子。
《眇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部和艸部。其中,“目”部表示跟眼睛有關的事物,“艸”部表示與植物有關的事物。
“眇”字的筆畫數為9畫,按照書寫順序可以分為:“皿”、“丨”、“一”、“丶”、“㇔”、“亖”、“一”、“亅”、“丶”。
“芒”字的筆畫數為7畫,按照書寫順序可以分為:“乂”、“亅”、“一”、“丨”、“一”、“丶”、“丿”。
《眇芒》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雍也》中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一句,其中“桓魋”意為微小的光芒。
在繁體字中,成語《眇芒》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部首和筆畫都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成語《眇芒》,在古時候采用篆書寫法,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意義相同。
1. 黑暗中,隻有微弱的火光,像一束眇芒,映照出周圍的一切。
2. 在這座小城市的夜晚,星空中閃爍着許多眇芒,散發出甯靜而美麗的光芒。
眇然、眇小、閃爍、絲絲縷縷
近義詞:細小的光芒、微弱的光線
反義詞:耀眼的光芒、明亮的光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