鼈懆的意思、鼈懆的詳細解釋
鼈懆的解釋
亦作“鱉懆”。亦作“鱉燥”。煩躁生氣。鼈,用同“ 憋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早是弟兄不仁,加之兩個妯娌唆送,緻令 李洪義 、 洪信 鱉燥。”《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投三娘與洪義厮打》:“ 洪信 、 洪義 好鱉懆,引兩個妻兒盡總來到。”
詞語分解
- 鼈的解釋 鼈 (鱉) ē 爬行動物,生活在水中,形狀像龜,背甲上有軟皮,無紋。肉可食,甲可入藥。亦稱“甲魚”、“團魚”;有的地區稱“鼋”;俗稱“王八”。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 懆的解釋 懆 ǎ 〔懆懆〕憂慮不安。 懆 ā 古同“??”,騷動。 懆 à 貪圖。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鼈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方言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形容人煩躁、生氣或心情急躁不安的狀态。其中“鼈”通“憋”,表示壓抑、悶氣;“懆”意為急躁、焦躁,二者組合強調因情緒壓抑而表現出的焦躁感。
字詞解析
- 鼈(biē)
本指甲魚,此處為通假字,與“憋”相通,表示情緒被壓抑、無法宣洩。
- 懆(cǎo)
原意為急躁、不安,如《說文解字》中“懆,愁不安也”。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金代《劉知遠諸宮調》第十一回:“洪信和洪義好鼈懆,引兩個妻兒盡總來到。”此處描述人物因情緒焦躁而行動急切。
- 方言或古語:
現代方言中可能保留類似用法,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意事項
-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方言研究。
- 部分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可能收錄,但釋義較為簡略,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劉知遠諸宮調》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鼈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鼈懆(biē cǎo)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懶散、慵懶的狀态。它常用于描述一個人行動遲緩、無所事事或缺乏動力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鼈懆》中的鼈(biē)外面是部首魚(yu),代表魚類;懆(cǎo)外面是部首心(xīn),代表心思。魚和心思這兩個部首分别表示了這個詞的不同寓意。
來源:
《鼈懆》來自于漢語方言,多用于南方地區。具體的産生時間和地點尚不可考。
繁體:
《鼈懆》的繁體字是鱉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鼈懆》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不好确定,因為沒有傳世的古籍或碑刻記錄其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整天隻知道玩遊戲,真是個鼈懆的人。
2. 這個項目已經被拖延好幾個月了,你們怎麼這麼鼈懆?
組詞:
與《鼈懆》相關的詞語有:懶散、慵懶、怠惰、拖延等。
近義詞:
與《鼈懆》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懶惰、懶散、懶洋洋、無精打采等。
反義詞:
與《鼈懆》意義相反的詞語有:積極、勤奮、活躍、幹勁十足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