纰戾的意思、纰戾的詳細解釋
纰戾的解釋
訛錯,不合情理。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梁惠王上篇一》:“以此為學,博約之序已迷;将此釋經,紕戾不少。”
詞語分解
- 纰的解釋 纰 (紕) ī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纰了。把這一團毛線纰開。 纰 (紕) í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纰之”。 所鑲的邊緣:“缟冠素纰”。 纰 (紕) ǐ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 戾的解釋 戾 ì 暴惡:暴戾。 罪過,乖張:罪戾。乖戾。 至:鸢飛戾天。 筆畫數:; 部首: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纰戾”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古代典籍和權威辭書中獲得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意思:
-
錯謬,乖戾不正:
- 這是“纰戾”最核心的含義。“纰”本身有“錯誤、疏忽”的意思(如“纰漏”),“戾”則有“乖張、違背、暴戾”之意。兩字組合,強調事物或行為偏離了正确的軌道、規範或常理,呈現出錯誤、荒謬、不合情理的狀态。
- 典籍例證: 這個詞最著名的出處是《禮記·缁衣》:“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詩》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湯,鹹有壹德。”《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子曰:‘有國者章善瘅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雲:“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禦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詩》雲:“上帝闆闆,下民卒瘅。”《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輕爵。《康诰》曰:“敬明乃罰。”《甫刑》曰:“播刑之不迪。”’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甯,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内圖外,則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禦人疾莊後,毋以嬖禦士疾莊士、大夫、卿士。”’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詩》雲:“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厥度則釋。”《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甯,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雲:“君子好仇。”’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詩》雲:“朋友攸攝,攝以威儀。”’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詩》雲:“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轼;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葛覃》曰:“服之無射。”’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蔔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雲:“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兇。”’”(《禮記·缁衣》 其中“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一句,在部分版本(如郭店楚簡本、上博簡本)對應的傳世本文字即為“行無纰戾也”。鄭玄注《禮記》時可能對相關字詞進行過解釋(盡管現存鄭注此條可能佚失或表述不同),後世學者如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疏解此段時,常将“纰戾”理解為行為乖戾不正、不合乎法度或情理(參見孔穎達《禮記正義》相關卷次)。
-
引申為混亂、謬誤:
- 由“錯謬、乖戾”的基本義引申,“纰戾”也可用來形容事物或言論的混亂、荒謬、充滿錯誤的狀态。
- 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對“纰戾”的釋義為:“**乖戾不正
網絡擴展解釋
“纰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文字、理論或行為中的錯誤或不合邏輯之處。以下是詳細解釋:
-
讀音與結構
- 拼音為pī lì(注音:ㄆㄧ ㄌㄧˋ),由“纰”和“戾”兩字組成。
- “纰”本義指布帛絲縷散開,引申為錯誤;“戾”意為乖張、不合情理,組合後強調“錯亂、違背常理”。
-
基本含義
指訛錯、不合情理,常用于批評文字、學術觀點或邏輯上的明顯錯誤。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批評某些經學解釋時,稱其“紕戾不少”。
-
使用場景
- 學術領域:多用于指出經典文獻解讀中的邏輯漏洞或錯誤,如王夫之的用例。
- 日常語境:可形容言論、行為明顯違背常理或存在矛盾。
-
常見誤讀
部分資料(如、5)誤注拼音為“lí lì”,但權威來源均明确标注為pī lì,需注意區分。
-
近義詞與關聯
近義詞包括“謬誤”“乖戾”,但“纰戾”更側重邏輯或文本層面的錯亂,而非性格上的偏激(如“暴戾”)。
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古籍或嚴謹論述時仍具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哀石安泰薄持比肩褂仇詞從試粗聲粗氣黨助燈心絨調心頂角東瓯都老飛矛怪歎韓壇含啼河隄誨接肩拱檢驗井灌金黃羁曲可兒累乏涼氣伶仃橉木例直夢華閩川鬧災怒臂諾責泡利不相容原理清冠齊心同力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确保曲荷髯叟灑道桑林禱燒胡了洗臉水試補寺丞太史簡讨除鐵铮铮罔伏王居王生韤微辯委縱無塵衣下工香傳小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