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訛錯,不合情理。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梁惠王上篇一》:“以此為學,博約之序已迷;将此釋經,紕戾不少。”
“纰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文字、理論或行為中的錯誤或不合邏輯之處。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結構
基本含義
指訛錯、不合情理,常用于批評文字、學術觀點或邏輯上的明顯錯誤。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批評某些經學解釋時,稱其“紕戾不少”。
使用場景
常見誤讀
部分資料(如、5)誤注拼音為“lí lì”,但權威來源均明确标注為pī lì,需注意區分。
近義詞與關聯
近義詞包括“謬誤”“乖戾”,但“纰戾”更側重邏輯或文本層面的錯亂,而非性格上的偏激(如“暴戾”)。
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古籍或嚴謹論述時仍具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相關章節。
纰戾(pī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是纟和戾,總共有12個筆畫。纰戾在古漢字寫法中一般是寫作「纚」,是一個繁體字。
纰戾的意思指的是言談或行為偏離正常規範,失去紀律或道義。也可以形容事務或計劃出現瑕疵,不順利。
這個詞語的來源并不十分清晰,但在古代,人們常用纰戾來描述所謂的「毛病」或「缺陷」。纰戾在中國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不完美以及缺點。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更好地理解纰戾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差池、差錯、失誤、缺陷、毛病
反義詞:無瑕、完美、規範、恪守、遵紀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