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附世俗。《晉書·隱逸傳·陶潛》:“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 王公 紆軫為榮耶!” 南朝 宋 鮑照 《芙蓉賦》:“恨狎世而貽賤,徒愛存而賞沒。”
“狎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含義可總結如下:
字義分解
語境延伸
部分詞典(如網頁)将其解釋為“放浪形骸、不拘禮法”,帶有貶義,用于批評放縱自我、無視道德規範的行為。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與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有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鮑照集》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
狎世(xiá shì)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世俗的态度冷淡、不拘小節,以及不願深入社會。狎世的意思可以解釋為“不合群”或“與世無争”。
狎世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左邊部首是犬(quǎn),表示和狗有關的意思;右邊部首是寺(sì),表示與宗教有關的意思。漢字“狎”共有6畫,“世”共有5畫。
狎世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許掾傳》,原文是:“志狎世情,非所堪也”,意思是這個人心志中與世争鬥的情緒,是不可取的。
繁體字“狎世”依然保持着這個詞的拆分和意思,沒有發生改變。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狎世”的形狀和基本結構沒有變化。
1. 他對錢財不感興趣,因為他是一個狎世的人。
2. 她常常為了追求精神自由而被人看作是一個狎世的女子。
與“狎世”相關的詞語包括:狎德(形容思想不端正)、狎昵(形容關系親密)、世外(形容遠離塵嚣的地方)。
與“狎世”意思相近的詞有:跋扈、超脫、淡泊、超然。
與“狎世”意思相反的詞有:浮躁、追求、拘束、世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