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訟缿的意思、訟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訟缿的解釋

受納訴狀之器。語本《漢書·趙廣漢傳》:“﹝ 廣漢 ﹞又教吏為缿筩,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顔師古 注:“缿,若今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為此制,而用受書,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畢少卿啟》:“僅審履和嘉月,靜事雄堂,訟缿晝清,道環天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訟缿(sòng xià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指向性的詞彙,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訟”指訴訟、争辯,如《說文解字》載“訟,争也”。“缿”本指古代官府收受文書、證物的竹制器具,《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又教吏為缿筩”,顔師古注“缿,若今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其形制類似現代舉報箱。二者組合後,“訟缿”特指古代官府設置的訴訟文書投遞裝置,用于匿名或公開提交訴訟材料。

二、曆史背景

該制度可追溯至漢代“缿筩”制度,據《漢書·刑法志》記載,漢宣帝時期為廣開言路“置廷平,治訟缿”,成為司法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其運作方式與《唐六典》所述“凡有冤滞不申欲訴者,投匦上表”的匦檢制度存在繼承關系,是古代司法程式透明化的重要實踐。

三、文化意義

訟缿作為古代司法符號,承載着“納谏止訟”的政治理念。如宋代《太平禦覽·職官部》引《漢官儀》稱“訟缿者,所以通下情,達民隱”,體現了古代統治者通過制度設計實現社會矛盾疏解的治理智慧。其形制演變在《中國法制史》(中華書局,2001)等現代學術著作中亦有系統考述。

網絡擴展解釋

“訟缿”是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種特殊器具,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釋義

訟缿(sòng xiàng)指受納訴狀的容器,主要用于匿名投遞訴狀或舉報信。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存錢罐,結構上“可入而不可出”,确保投遞内容保密性。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最早見于《漢書·趙廣漢傳》,記載漢代官員趙廣漢為收集匿名舉報,命人制作缿筩(竹筒或陶罐),并假托豪族子弟名義投書,以此打擊地方勢力。
  2. 功能演變:既用于司法案件受理,也作為監督官吏的工具。宋代文獻如王安石《上泉州畢少卿啟》提到“訟缿晝清”,反映其在政務中的實際應用。

三、器具特征

四、延伸意義

該詞不僅指實體器具,還象征古代司法中對匿名舉報機制的重視,體現統治者“廣開言路”的政治策略,但也存在誣告風險。

若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愛死按置采礦誠僞伧荒撮壤挫西打張雞兒第三紀東籠豐貨錢風色甫當孚洽附尾幹凈利落骨鲠過聲還肉合婚衡峰黃明膠花片惑蔽賈貸浄蕩蕩救接聚蚊成雷阬戮恐慌廉均靈蛇珠淩雨流漸隆赫蒙古包模式木柹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奴輩辟谷封留畦畽佉盧虱咤屈一指山磴山尖生理鹽水勢利説黃道黑肆通太陽時跳噴亡人僞造無限小嫺淑孝親僁窣